兰心大戏院“焕新”回归

2022-10-06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图片4.jpg


国庆节前夕,随着一部有烟火气的都市喜剧《宝兴里》舞台首演,历经一年半的修缮和几个月试运营的兰心大戏院 “焕新”回归、正式运营。

 

修旧如旧  剧院重新强势回归

 

走在茂名南路、长乐路道路交叉口,奶白色与红砖色交替的外墙,古铜色的大门,让矗立在街角的兰心大戏院显得雅致而厚重。“我们年轻时到兰心来看过戏,这次重新开放后,建筑还是那么漂亮,感觉熟悉的‘味道’又回来了。”看完舞台剧,几位上了年纪的市民感叹着说。

20207月,兰心大戏院整体修缮保护工程启动,修缮考据历史资料,“复刻”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建造样式,通过3D扫描、数字化建模等技术手段“原汁原味”地还原剧场风格。从外立面的泰山砖、花岗石、花式线脚、钢质门窗到富有历史感的转角大门、雨棚、铸铁雨水管以及标志性招牌“lyceum”,处处留下岁月的印记。

观众厅的墙面与天顶也是此次“复刻”重点。其中,剧院观众厅圆穹顶,是兰心大戏院的一个标志性部位。其饰面已不复当年,但作为重点保护部位又无法整体更新替换。修缮团队灵活使用现代技术,做好保护修缮的同时,通过监测传感设备实施动态监测,保障安全。此外,复古的壁灯、精美的雕花、简洁的线条,让古典主义风格与海派摩登在此融合。

此次修缮还对观众厅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座位数从681个增加到702个,更为宽敞,穿孔吸音板的声学效果也提升了整体的观剧体验。

正式运营之后,观众有望在兰心大戏院欣赏更多的喜剧作品。1013-16日,《宝兴里》将在兰心大戏院增开4场,《椰子兄弟》《杂拌、折罗或色拉》等带来轻松诙谐的体验,年轻人热捧的笑果脱口秀也将贯穿全年,还有多场儿童剧将带来亲子的快乐时光。

 

 

历经三代更替见证百年变迁

 

兰心大戏院是中国第一家西式剧院,1867年建成时的地址在圆明园路、诺门路(今香港路)口。当年只有英文名“Lyceum Theatre”的剧场被简称为“外国戏院”,最终,学者王韬按照Lyceum的发音,取了“兰心”的名字,意为“蕙质兰心”。

1871年,第一代兰心大戏院毁于火灾,后在博物院路(今虎丘路)重建一座3层砖石结构的新剧场,于1874年落成开幕。1907年,国内成立的第一个话剧团体——春阳社在兰心大戏院首次公演了《黑奴吁天录》,戏剧家欧阳予倩将此誉为“话剧在中国的开场”。

1929年,第二代的兰心大戏院被卖出后拆除。1930年,兰心大戏院在蒲石路和迈尔西爱路(今长乐路、茂名南路)转角第三次建起。这栋建筑为3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剧场,由哈沙德洋行委托英国设计师戴维思和布洛克设计,外貌与结构虽有仿美国近代建筑风格之处,但整体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府邸式风貌。19312月开幕,沿用“兰心大戏院”的名字,这是第三代兰心,也就是现在的兰心大戏院。

1952年,兰心大剧院曾更名为上海艺术剧场。1953年划归上海人民艺术剧院。1994年兰心大戏院入选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曾经,新中国主要领导人和外国元首、政要,以及各界名流多次莅临兰心大戏院欣赏演出。同时,戏剧、歌剧、轻歌剧、芭蕾舞,丰富多彩的剧目在此绽放,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到民族舞剧《小刀会》,从淮剧现代戏《海港的早晨》到中日版昆曲《牡丹亭》,还有英国原版舞台剧《捕鼠器》在五十多年后首次离开伦敦,来到上海“登陆”兰心大戏院演出……

近年来,兰心大戏院每年演出超过230场,这座历经岁月洗礼的剧院既是城市发展、海派文化的见证者、亲历者,也蕴含着关于上海这座城市记忆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