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前的老城厢有着怎样的烟火气?1908年建成的上海南火车站长啥模样?啥叫“洋泾浜”?近期,在豫园商城中“诞生”了一座“小人国”,500多个微缩建筑景观,10000多个微缩人物,在机械艺术和数字多媒体的互动下,串联起上海从1559-1937年的城市变迁。眼下正值暑期,吸引了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前往“考古”。
500多个建筑“还原”老上海
走进豫园百货天裕楼地下一层,仿佛进入到了一个“小人国”。豫园、百乐门、武康大楼、马勒别墅等,还有曾经的跑狗场、南火车站、墨海书馆等,一座座按不同比例缩小的建筑,形态各异的微缩人物和小道具,将上海近400年的故事一一呈现在眼前。
站在上海最早的现代出版社墨海书馆前,能看到牛正拉着车作为动力,推动铁质印刷机运转,展示活字印刷的全流程。建成于1908年的上海南火车站,曾是沪杭甬的起点,1937年淞沪会战中遭日军轰炸后不再重建,如今,微缩再现了长长的站台,横贯的铁轨,可自动调头的火车,布置奢华的一等车厢。
据豫园商城相关人士介绍,这是全国首家以微缩建筑、机械艺术、数字多媒体等一同演绎城市历史的主题展,在1500平方米的展区内,分七大主题展区,500多个微缩建筑景观,10000多个微缩人物,展现1559-1937年期间的上海。
指甲盖大小的扇面带着水墨画
为了让观众沉浸式观展,微缩世界以海上“遇”园、江海之汇、北门之战、华界之最、摩登时代5个板块作为叙事主线。如海上“遇”园,参考了乾隆时期的《西园邑庙图》,构筑了70栋建筑,再现了古代豫园、城隍庙片区的全景盛况和民俗百态。
每一处细节都经得住放大镜的考验。只见,穿蓝灰色长衫的说书人在豫园湖心亭茶馆内登台,他手握折扇,小如指甲盖的扇面上绘制了水墨文人画。沿街的庙市上,小笼馒头、梨膏糖、鸭血粉丝汤层层叠叠,正待出锅。城隍庙的仪门前,城隍老爷在仪仗队的簇拥下盛大出巡,热闹场面堪比过年——这是老城厢民俗活动“三巡会”的情景重演。
现场,模型建筑可升降、开合,有的甚至可以分割,通过AI技术、电子传感、裸眼3D、幻影成像、数字实时互动等形式进行演绎,观众行走其间,可以边走边互动,边“阅读”城市。“我小辰光就住在中华路,对老城厢很熟悉,现在看到缩小版的九曲桥、湖心亭,听到各种各样的叫卖声,感觉特别亲切。”现场,带着小外孙一起观展的张老伯和老伴感慨地说。
10000多个小人儿来“讲述”故事
在微缩世界里有10000多个人物,他们有着100多种职业和身份,在这些人物身上“藏”着一个个故事,其中不乏名人轶事,更多的是记录着不同时代下普通人的生活。如上海救火联合会的队员们正在“赴汤蹈火”解救民众;延安东路前身——“洋泾浜”船只交会,两岸商业贸易繁盛;炸出缺口的城墙边,呐喊连连,上海小刀会正在抵抗法国侵略军;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国泰大戏院里人头攒动,观众观看着周旋主演的老电影《马路天使》;恢弘的徐家汇天主教堂前,正在进行一场浪漫的婚礼……
据了解,豫梦微缩世界由110位模型艺术师耗时两年才打造而成。在创作前,设计团队历时半年时间,翻阅100万字以上国内外论文、书籍及影像资料,史料时间跨度从1559年豫园建园至1937年淞沪会战,还一次次走访上海的大街小巷,咨询上海史专家,最终让众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得以还原。
除微缩景观,现场还有一辆原尺寸复原的铛铛车,被打造成一座“时光影院”,一扇车窗就是一扇进入城市时空记忆的“任意门”。
目前,豫梦微缩世界从上午10点至晚9点,每隔15分钟一场。60周岁及以上老人享优惠票价50元。因疫情防控要求,市民参观时须全程正确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分场次入场,每场限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