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点餐,你的信息全暴露?

2022-03-08    作者:本报记者 彭玥

 

  “自助下单”“桌上扫码点单”“扫码付款后即可使用”……近两年,为了疫情防控需要以及提高效率的考量,扫码点餐、扫码消费成了“主流”。不过,这一原本的便利之举却成了不少商家推送广告、收集顾客个人信息的“新渠道”。2月22日,上海发布了首个《餐饮行业“扫码点餐”规范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引导经营者对相关行为进行规范。半个月过去了,商家的实际情况到底怎么样呢?

  

  

  

  不得过度收集消费者信息

  

  

  去年4月起,上海市消保委多次呼吁“餐厅应该不收集或者尽可能少收集消费者的信息”;腾讯公司也向开发者推送了“关于自查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问题的通知。上月22日发布的《指引》明确,餐饮服务经营者收集消费者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在提供扫码点餐服务时,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强制要求消费者对手机号、微信号等个人信息进行注册或授权,不得过度收集消费者信息。

  餐饮服务经营者通过折扣或优惠的方式吸引消费者注册或授权的,应当单独取得消费者同意,不得与扫码点餐服务捆绑。连锁餐饮服务行业各门店之间共享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应当向消费者告知共享范围并明确取得消费者同意。

  

  

  

  仍有收集信息引导性提示

  

  

  近日,记者走访了多家商场,扫描了若干餐饮店铺的点餐码发现,基本上所有的商家在扫码点餐时,都无需关注公众号,部分商家使用小程序点餐,部分商家使用其他点餐系统。与此同时,大部分商家在顾客提出要求时,都能提供纸质菜单。不过,尽管商家不强制顾客关注其公众号,却在点餐的各个环节试图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而这种情况存在于多家店铺。

  记者在长宁ArtPark 大融城重庆高老九火锅店扫描点餐二维码后,立刻跳出“权限申请”的提示信息,“小程序申请获得你的公开信息(昵称、头像等),用于查看同桌菜品、创建菜品订单及创建账户等用图”的文字提示下方有“点我授权”的醒目按钮。记者注意到,这一提示信息并没有“拒绝”选项,顾客在这一环节必须选择“点我授权”。

  点击进入后,被要求获取昵称、头像,且扫描过二维码的顾客微信头像和昵称等均会显示。到此环节时,有“拒绝”和“允许”两个按钮,消费者可自行选择。选择“拒绝”仍可顺利点餐。不过,在这一环节,不了解情况的顾客或者老年消费者为了顺利点餐,一般都会选择“允许”。

  

  

  

  点餐到结账,试图获取信息

  

  

  在徐汇绿地缤纷城陈香贵·兰州牛肉面店铺内,记者扫描桌上的二维码,跳出申请“获取你的位置信息,方便推荐附近餐厅,获取定位,服务客户寻找更近的餐厅”等文字,并有“拒绝”和“允许”两个选项。但当选择“拒绝”后,页面又跳出“定位授权,获取位置时发生异常…… ”等信息,再次提示消费者设置并授权定位功能。不过,这一环节,也有“取消”按钮可选择。

  好不容易进入点餐页面点餐后,记者准备付款结账。但在付款页面出现前,该小程序又出现了“手机号一键绑定”的黄色醒目提示。只有右上角有灰色的“关闭”按钮,点击该按钮后,可拒绝绑定并结账。而这一系列的点餐和结账的过程中,商家两次试图获取扫码消费者的定位、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

  事实上,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商家不仅存在于餐饮业。前不久,有消费者反映,他前往浦东某洗浴中心泡温泉,进门取号时被要求关注公众号并提供手机号码。家住闵行的戴先生也表示,他在某商场内的按摩椅上扫码消费时,也被要求获取微信头像、昵称以及手机号。

  某餐饮业从业人员表示,商家更看重扫码点餐带来的引流作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消费痕迹成为餐厅有价值的数据,便于今后消费信息的精准投送和推广。市面上还有软件系统开发商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开发出带扫码点餐功能的专门系统,商家在后台可看到用户的手机号、头像、昵称,以及用餐喜好等数据 。

  

  

  

  收集消费者信息涉嫌违法

  

  

  《指引》明确,餐饮服务经营者对已收集的消费者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对于经营者违法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市场监管部门将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商家收集个人信息用于“智能推送”的“自动化决策”行为,《个人信息保护法》同样作出了规定,赋予消费者可自由选择或拒绝被“智能推送”的权利。

  相关律师认为,虽然《指引》不具有强制约束力 ,但集成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营者如违反相关规定,将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