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节前的《爱情神话》《跨过鸭绿江》《反贪风暴5》到节后的《尼罗河上的惨案》《长津湖之水门桥》《狙击手》等,这个春节前后,影院上映的影片精彩纷呈,吸引了大批观众。不过,也有部分观众满心欢喜走进影院,却满眼失望落寞而归。近日,有读者向本报反映,因电影院拒收现金,不会使用移动支付的他们遭遇了几次被影院“拒之门外”的尴尬经历。
现金成了消费路上的“拦路虎”
今年1月上旬,70多岁的王珍专程从浦东赶往位于浦西的浙江电影院,想要观看电影。待选择好场次与时间后准备付钱购票时,却被工作人员告知,不可用现金购票。“让子女网上订票,或者现场付10元办会员卡,再付200元。”不明就里的王珍试图与工作人员商量,最后只得失望返回。王珍不禁提出几个疑问:看一场电影怎么这么复杂?这是哪个部门的规章制度 ?
家住浦东的蔡伯伯也有类似遭遇。近两年,蔡伯伯在浦东多家电影院被拒收现金。前不久,当他去电影院看电影时,再次被拒收现金后十分不解,“我拿的人民币是法定货币,为什么不能用?”蔡伯伯告诉记者,由于对支付功能的操作不熟悉,儿子让其关闭了手机的支付功能,但健康码和行程码都可正常使用。本以为有了“两码”就可以畅行无阻,没想到现金却成了消费路上的“拦路虎”。
拒收现金,影院收银台空无一人
日前,记者来到浙江电影院以观众的身份询问其工作人员是否可以使用现金购买电影票。对方表示,因疫情防控需要,所有观众一律线上购票。当记者再次与其协商是否可以用现金时,他表示,如果一定要使用现金,可以办理会员卡。不过,办理会员卡所需充值的费用可观看4-5次电影,而这种捆绑消费也并没有明文规定 。
在位于浦东新区樱花路的明星时代影城内,记者看到,影院大厅内随处可见购票二维码和网络购票相关信息,而原本应该热闹的收银台却灯光昏暗、空无一人,遍寻后才在检票口找到一位工作人员。记者询问是否可以用现金购买电影票,工作人员表示,只能网上订票。当记者质疑该规定是否合法时,对方称“这是上级部门的规定 ”。
拒收现金是违法行为,可以维权
2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拒收人民币现金处罚情况,32家拒收现金的单位及相关责任人被实行经济处罚,处罚金额从1000元至10万元人民币不等。被处罚的单位包括水电、燃气、物业缴费等公共服务机构以及停车场、保险公司、连锁餐饮、医疗机构等。记者看到,32家单位中就包括浙江绍兴的一家电影院 。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现金更是最基础的支付手段。尽管金融管理部门三令五申,但个别消费场所仍存在拒收现金的情况。近日,记者走访了沪上多家观影场所后发现,绝大多数电影院都能做到灵活机动,提供包括支付宝、微信、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供消费者选择,但还是有个别影院以“防疫”为由拒绝消费者使用现金。
中国人民银行2020年12月发布的公告称,任何单位和个人存在拒收现金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支付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会同当地有关部门依法予以查处。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市民在生活中遇到拒收现金的行为,可以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20年第18号)依法维权。
记者手记
移动支付再便捷,也要保障现金支付!
在智能设备、移动支付日益普及的今天,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并不能熟练掌握移动支付。而现金使用几乎不受环境、场景、物质条件限制,对老年人等特定群体至关重要。
今年伊始,上海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在国家《电影放映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指南》(第三版)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将其中重点工作进行了梳理 。该《指南》第三条第6款、第7款规定:“扫码查验随申码入场,无手机者、老人可进行纸质信息登记……采取网络实名预约售票,针对无手机者、老人、持兑换券购票等特定群体可采取现场无接触售票形式。”
疫情初期,针对无智能手机或不会操作智能设备的群体,尤其是老年人,不少公园、电影院、商场等场所陆续尝试纸质登记信息或工作人员代为操作等方式为市民提供方便。如今,在“随申码”都可实现离线功能的当下,难道现金成为出门消费最大的障碍吗?《指南》中提到,“可采取现场无接触售票形式”,那么,落实到具体的观影场所,“无接触售票形式”到底是什么形式?消费者是否有权选择?被拒收现金又该到哪里维权?
近日,专家针对此类现象作出提示,在遭遇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的行为时,消费者可保留相应的证据或线索,通过城市政务热线、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等渠道进行投诉 、举报。
商家拒收现金违法违规,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然而归根结底是,怕麻烦!在实际生活中,被拒收现金的老年人其实很难收集证据甚至维权,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有被拒收现金的气愤,还有蔡伯伯告知记者的“伤自尊”。除了金融管理部门的监管和相关行业的规定外,商家自身是否也应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