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0多枝、耗时近5万个小时手工制作,根根绒线编织全世界的美好

永不凋谢的奥运之花 阿拉上海非遗“制造”

2022-01-08    作者:本报记者 吴玮

  

3.jpg

2.jpg

1.jpg

  2月4日,令人期待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即将开幕,当冬奥健儿站上领奖台,他们手捧的花束将是“永不凋谢的奥运之花”,这些花束不是传统的鲜切花,全部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海派绒线编结技艺”手工制作而成。3个月的设计、讨论、修改设计稿,5个月的培训、编结和包装,16000多枝,耗时近5万个小时……匠心汇聚的绒线花花束即将“绽放”在冬奥会赛场。 

  

  

  

  7种“花”组成冬奥会颁奖花束

  

  

  走进浙江南路100号的恒源祥大厦,五楼的工作室内一片繁忙,桌子上放着红色、粉色、黄色、白色、深绿、浅绿等不同色彩、用绒线编织的花朵和叶片,几位年轻的志愿者正和“海派绒线编结技艺”上海市级传承人、恒源祥绒线编结师励美丽一起,有条不紊地扎着花束。

  “每一捧花束由197朵(片)大大小小的绒线花和绒线叶组成。”励美丽介绍说,冬奥会颁奖花束有玫瑰、月季、铃兰、绣球、月桂、桂花和橄榄7种寓意美好的花型,分别象征着友爱、坚韧、幸福、团结、胜利、收获与和平,冬残奥会颁奖花束中,在7种花中增加一枝蓝色波斯菊,象征着坚强。

  花材经过造型和捆扎成花束,每一束高34厘米,胸径24厘米,紧凑精致又不失表现力,花束手柄的蝴蝶结丝带上印有“BEIJING 2022”字样,花束整体清新、自然,与北京冬奥会主色调一脉相承,突显出鲜明的冰雪运动特色。

  

  

  

  非遗技艺“保存”奥运健儿荣耀

  

  

  “花束不像奖牌,它不便保存,是否可以让这束奥运健儿手中的荣耀之花永不凋谢,成为恒久的纪念?我们想到了恒源祥一直在传承的海派绒线编结技艺。中国人常说‘情牵一线’,我们希望这根根承载着真、善、美的绒线能让五大洲因新冠疫情影响变得疏离的人们更加团结,用无限之线编织全世界的美好未来。”恒源祥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忠伟解释了制作绒线花花束的初衷。

  编结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100多年前,绒线编结技艺从欧洲进入中国沿海城市,中国的手工艺人将东方传统结绳技法与绒线编结技艺相结合,大大丰富了绒线编结的针法、花样、载体和应用场合,形成海派绒线编结技艺,绒线花艺就是其中之一。2009年,“海派绒线编结技艺”被市政府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介绍,绒线花也叫毛线钩花,利用各色毛线精妙编结而成。花束的层次分明,质感蓬松,立体感强,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此次,绒线花花束既保留了奥运颁奖仪式中花束的形制,又践行了节俭、可持续的办奥理念,寓意着温暖、祥和,可永久保存,成为“永不凋谢的奥运之花”。

  

  

  

  挑战细线编织,难度大却很值得

  

  

  在全国妇联等组织的支持下,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省市七地的编结社团共同参与此次颁奖花束项目,每家编结社团负责制作1至2种花材,完成后汇总到位于上海的恒源祥集团进行总装。其中,“海派绒线编结技艺”上海市级传承人励美丽负责颁奖花束的设计、培训、质量把关和最终组装。

  在颁奖花束的设计和制作上,励美丽的想法别出心裁:“现在市面上钩编的材料大多是粗线,这种粗线钩编的话,速度快,但呈现效果相对比较粗糙,都说慢工才能出细活,因此这次选择了细线。”励美丽坦言,用细线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血,但是钩出来的花束更加精致,更加逼真,“这样的付出是很值得的。”

  为各地编织社设计花材的编结图纸后,励美丽教授还统一大家的工艺和技法,因为疫情防控因素,她无法赶到各地编结机构进行现场培训。在上海,她会赶去杨浦、闵行、奉贤等区,现场教编织社的巧手们,其余省市,她通过录制视频和线上授课的形式进行培训,“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大家遇到问题都会及时沟通 。”

  她对花材的要求极其严格:“大家刚开始尝试时,汇总过来的花材或多或少都有些问题,我会把这些花材带回家拆开重新钩编。后来经过了长时间的磨合和练习,现在大家已经能制作出非常合格的花材了,很感谢全国各地的手工编结艺人们。”

  

  

  

  16731枝花,手工制作5万小时

  

  

  这一束束即将在冬奥颁奖台闪耀的花束,传递着手工编结者的匠心。像一片小小的月桂叶片,编结一片需要15分钟,共有24片叶子,制作一朵月桂就需要一位编结师耗费6个小时。由于花材各异、技法不同,要完成一束精美花束 ,耗时更是长达35个小时。此次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共用花束1251束,累计花材16731支,制作所有花束耗时近5万个小时。

  从质量检测、修剪花枝到最终组装,自接到任务以来,励美丽和团队成员没有休息过一天,“一万多枝花,每一枝都经过我的手,我现在可以保证的是,每一束花没有瑕疵,送到运动员手上的造型,最大可能地保持一模一样。”

  励美丽今年已经70岁了,她参与绒线编结行业已有二十多个年头。在这之前,励美丽从事的是杂志采编方面的工作,退休后因为喜欢编织,她和绒线花结下了缘。二十多年来,她用一针一线不断地钻研学习,深入思考设计方式,改变花的形状和构造,不断做出更加有艺术性,更精致的作品。

  “我最开始做绒线花的时候,几乎是从零开始的。那时候我就想,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现在我年纪也大了,总有离开这个岗位的一天,这也有可能是我做的最后一个项目,能够让非遗技艺、海派技艺的绒线花在奥运会上绽放,内心感到无比自豪!”励美丽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