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离开世界后,是选择将遗体妥善安葬还是为医学教学、医学科研等做出贡献呢?如今,随着传统观念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自愿选择捐献遗体。前不久,家住闵行的陈伯伯(化名)致信本报表示,希望了解遗体捐献的流程和权利义务。不过,他多次前往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等部门,均被告知并不了解具体信息。作为一名残障人士,陈伯伯还希望提供上门服务。那么,普通市民该如何捐献遗体呢?
想捐献遗体,该找谁?
陈伯伯有捐献遗体的意愿,但一直未能全面了解捐献的相关信息,例如如何捐献?接受单位是哪里?身故前需要承担哪些责任 ?身故后又可以享受哪些权利等。他在信中提出,希望了解捐献遗体的流程和捐献前后的权利义务。不过,由于身患残疾,出门不太方便,陈伯伯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给他邮寄文字介绍和材料说明,并希望相关部门可以提供上门服务。
为此,记者致电闵行区红十字会,得知无法提供邮寄材料的服务。不过,在询问了陈伯伯的家庭住址后,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陈伯伯所居的街镇,有专门负责遗体捐献相关工作的人员,并告知了联系方式。对于陈伯伯提出的上门服务,该工作人员表示,各居委都可以提供上门服务。
登记、接受机构增加
普通市民如何办理遗体捐献呢?记者了解到,捐献者可在本人户籍所在地或长期居住地就近选择登记机构,办理登记手续。捐献者可委托他人代为登记,登记机构也可提供上门登记的服务。办理登记手续后,捐献人还可变更或撤销。
据了解,目前,红十字会实行两级管理、三级宣传服务的工作体系,宣传、登记、服务工作通过区、街道(乡镇)红十字会的共同参与,贴近了社区百姓,扩大了宣传的范围。遗体捐献登记机构从最初的6个增加到现在的26个,全市6所大学遗体接受站 、4家眼库及16个区红十字会均能为市民办理登记手续。
器官与角膜需求更大
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全市累计办理遗体(角膜)捐献登记63644人,累计捐献实现14914例,其中遗体实现13452例、角膜实现1462例,为上海市医学教学和医学科研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全社会倡导并树立了移风易俗的新风尚。市红十字会表示,目前本市遗体捐献实现量与医学教学、科研需求量已基本达到平稳状态;相比较而言,器官与角膜的需求更大。
为了表达对遗体捐献先行者的崇高敬意,感谢他们为人类生命的最后奉献,2002年3月,全国第一座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在上海福寿园落成,纪念碑上镌刻着所有遗体捐献实现者的姓名,供广大市民瞻仰和缅怀。2003年3月1日,为纪念《条例》的颁布实施,上海市红十字会将每年的3月1日定为上海市遗体捐献纪念日。市、区两级红十字会每年3月份,都要组织部分遗体捐献登记者以及上年度实现者家属开展缅怀和纪念活动。
纪念馆、网站忆捐献者
在上海福寿园有个市红十字遗体捐献者纪念馆,这里展出的是部分遗体捐献者的感人事迹和遗物,并常年开展,供后人瞻仰。2006年3月,全国最大的红十字遗体捐献纪念网站开通。家属可以在网络上通过点歌、敬香等多种形式追思自己的亲人,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记者在该网站看到,冬至前夕,不少捐献者的亲朋都在网站上发布了祭奠文字,追思故人。
为了纪念遗体捐献者的大爱和精神,市红十字会和福寿园人文研究所共同编撰、出版发行了丛书《生命的故事》,该书编录了实现大愿的遗体捐献者的故事,作为对实践大爱和大愿的遗体捐献志愿者的真诚纪念和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