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对居民社区生活圈进行提升舒适度和便捷性改造的过程中,对菜场的改造成了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许多居民欣喜地发现,家门口的小菜场一夜间换了模样,或是拥有科技含量十足的AI智能设备,或是充满老上海风情的怀旧气息,或是成了摄影胜地……这些一度被誉为“网红”的小菜场如今经营得怎么样呢?最近,有市民反映,家门口曾经的网红菜场已风光不再。
菜场被其他店铺“取代”
位于愚园路的愚园公共市集曾是红极一时的网红打卡胜地。2019年2月,由旧校舍改造成的愚园公共市集亮相了。老式弄堂里全新修葺的白色建筑内,老面馆、耳光馄饨、山东水饺、泰康糕点、菜场、修锁铺、裁缝铺、鞋匠铺、社区美术馆等一应俱全 ,引来不少居民前往购物打卡 。
不过,如今的愚园公共市集多了汉堡店、日料店等,原来的网红菜场却不见了。曾经的改造团队创邑为了颠覆社区菜场曾经的“脏乱差”的环境,特地请来知名设计师设计和打造了一个现代感十足的网红菜场。可很快,附近居民不买账了。“菜价太贵了,下午5点多以后的菜都不新鲜了。”居民陈阿姨说,只在开业之初去过几次,因为菜品少又不新鲜,“情愿多走几分钟去凤冈路的小菜场买菜。”
可“刷手”购物区已拆除
2018年11月,上海首家AI菜市场在芙蓉江路开业。这家以“刷手”买菜为亮点的智能菜场开业之初引发了很多关注,不仅媒体蜂拥而至,不少市民还专程赶往该菜场现场体验。如何“刷手”呢?菜场一角专门开辟了一个自助购物区,新用户只要注册好后就可以在自助购物区内用自己的手纹开门及支付,全程不需要现金、手机等,只要伸手在智能设备上扫一下即可。据了解,该菜场用户的手纹信息“一次注册,终身使用”。
最近,记者再次来到芙蓉江路的AI菜市场发现,菜场内部的自助购物区已经被一家水果店所取代。菜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自助购物区已于半年多前拆除了。“没什么人用,早就拆掉了,水果店都开了好几个月了 。”记者还发现,不仅自助购物区有变化 ,菜场内近半数的摊位都无人经营,店内生意惨淡。
增设社区便民服务功能区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网红菜场都经营不善。去年初,普陀区开出了上海首个民国风情菜场。走进这个名为真如高陵集市的菜场,映入眼帘的是老式店招、旧海报、旗袍和老洋房一角……无论墙砖还是招牌,无论广告语还是装饰画,都透着一股浓浓的复古气息,不少年轻市民买菜的同时还要拗个造型、拍张照。这个颠覆传统的菜场一时间也成为“网红”菜场。
近日,记者再次造访真如高陵集市,发现这里不仅热闹依旧 ,还有不少新变化。菜场开张之初,曾经空关的二楼公共区域如今被划分出不同功能区,“共享健身房”“儿童图书角”“百姓大舞台”“日间照料中心”“便民服务站”以及“社区食堂”等,中央公共空间正展出以集市商户和志愿者等为主题的摄影作品,众多功能被集成在了一个空间里。
“我每天都要到菜场兜一圈 ,就算不买小菜也可以去吃点小吃,下午还可以去二楼跳跳舞。”住在附近的沈阿姨告诉记者,二楼增设的服务功能让她的生活更丰富了。“希望这里不光是一个社区便民服务的平台,更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我们要建成一个功能超丰富的社区便民综合体。”该集市负责人表示。
记者手记
考虑百姓需求的网红才能经久不衰
近年来,上海诸多街镇以打造“十五分钟生活圈”为抓手,破题精细化的城市治理 ,市民所期待的“最后一公里”半径内的各种社区服务设施正逐步铺设开来。不同街镇、不同服务模式、不同需求也衍生出不同的设置方案。那么,怎样的设置方案才是最优的方案呢 ?
拿实体菜市场来说,实体菜市场的改造升级无不体现着社区商业和城市更新的风向,将老字号加以创新,让市井味道成为流行,添加智能技术提升高级感,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网红”菜场。可将菜场落到实处,它仍旧是让老百姓能够热热闹闹、挨挨挤挤的烟火之地。在思考菜市场的颜值要如何提升、服务要如何智能、功能要如何叠加之前,思考老百姓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才是让“网红”菜场经久不衰的“门道”。所以,也可以说,以百姓需求为导向的设置方案就是最优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