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唷、嘿~唷吼……”铿锵有力的码头号子从84岁的贾志虎老人口中缓缓唱出,身旁站着30岁的弟子张旻杰,新近拜师的他跟着老师认真地学唱起来。近日,“上海港码头号子”代表性传承人贾志虎找到“接棒人”。与此同时,在老人所在的杨浦区定海路街道,一支由社区居民组成 、平均年龄六十出头的“码头号子”传承队伍正在排练新曲目,曾逐步淡出人们视野的国家“非遗”项目“上海港码头号子”在社区里唱响了。
“码头号子”见证上海港变迁
“我19岁时当了一名码头工人,每天要抬货、扛包,很快就学会了码头号子。”说起和自己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码头号子,84岁的贾志虎老人兴致盎然。
当年,贾志虎跟随父亲从老家江苏盐城来到上海,后在港务局所属码头工作。“要想进码头,就先要会号子,在码头劳动时喊号子,这样干活起来使得上劲!”贾志虎记得,在码头装卸货物时,沉重的货物压弯了腰 ,也压肿了肩膀,但他能吃苦,每次当号子的声音响起,他和工友们一起吆喝着 ,一起劳作着,也一同见证了上海港码头的历史变迁。
随着港口码头工作逐渐机械化,人工装卸货物变为了机器卸货,码头上少了搬运工人,但朗朗上口的码头号子并没有被工人们淡忘 ,“这可是我们码头工人劳作的号音啊 !”调岗后的贾志虎依然时常会哼唱起码头号子 。
因为唱得好,1958年他和同事一起登上了“上海之春”的舞台,第一次正式表演了“上海港码头号子”。
入选国家非遗,拥有多种式样
贾志虎告诉记者,“上海港码头号子”是码头工人在装卸货物时为统一动作和节奏发出呐喊而形成的一种民歌,唱者一般都是男性,“领”和“和”,节奏短而有力,讲求整齐划一,唱词多为“随机”编词和呼喊时发出的语气词。
和中国的众多号子不同,“上海港码头号子”有着自身的独特魅力。根据不同的搬运物件和搬运环境 ,“上海港码头号子”可以细分成“杠棒号子”“搭肩号子”“单抬号子”“堆装号子”等多种式样,有的短促简洁如“单抬号子”,有的七八句为段落如“杠棒号子”。
而且,所唱的号子因为地方方言语音的不同,形成了带有各地风格的码头号子。“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号子盛行的时候有多种‘流派’,像我唱的是‘苏北号子’,其他的还有‘宁波号子’‘湖北号子’等,当时都很普及。”老人回忆着说道。
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2007年、2008年“上海港码头号子”先后入选上海市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贾志虎被确定为“上海港码头号子”代表性传承人。
非遗传承人找到传承人
作为“上海港码头号子”的项目保护单位,杨浦区定海路街道一直致力于这项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多年前组建起了由几十位社区居民组成的“上海港码头号子”表演队,并在社区里举办丰富多样的非遗宣传活动 。就这样,学习美声专业、在社区巡演中对“码头号子”产生兴趣的张旻杰走进了继承人的名单。
“码头号子是劳动人民的朴质原声,承载着历史与记忆 ,表现出老一辈人艰苦奋斗、合力向上的精神,我们年轻人应该传承下去。”张旻杰说,他会好好向师傅学习,待打好基础,再看看是否可以融合自己所学的美声专业,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为保证师徒二人有序地学习“码头号子”,街道方面为他们举行了正式的拜师仪式,并开辟相应的学习场地。同时,师傅贾志虎也受邀成为“上海港码头号子 ”表演队的“非遗”指导。在定海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活动室里,记者看到,几十位阿姨爷叔正在排练“码头号子”新曲目《启航之声》,男声和音浑厚苍劲 ,女声的加入更是为码头号子“糅入”了一份清丽。
“这些成员是我们的社区居民 ,也是社区中的文艺骨干,学习‘码头号子’多年。他们以定期巡演的方式进社区、进学校,让居民、孩子更深入地了解‘码头号子’这项非遗项目。”杨浦区定海路街道负责非遗项目的季女士介绍说,目前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已建立起“上海港码头号子”展示馆,街道层面收集保存了各种“码头号子”的原声材料和历史材料,用以非遗保护传承和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