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买过盲盒吗?如今,从玩具、化妆品,到衣服、文具、机票,几乎所有商品都可以盲盒的形式出售,盲盒经济的营销模式正在多个领域复制。最近,市面上甚至出现了“图书盲盒”——将一本或几本书籍隐去名字捆绑售卖,而这种图书盲盒的形式渐有“火爆”之势。那么,图书盲盒都是谁在买呢?购买者的体验又如何呢?
惊喜?失望?图书盲盒让人“上头”
什么是盲盒?有人说盲盒起源于日本的“福袋”,在日本,商场里售卖的新年福袋一直备受民众青睐。福袋一般是几种商品的组合,但购买者并不知道福袋里装的是什么,如同买彩票、下赌注一样,收到福袋后,购买者可能会惊喜也可能感到失望。
如今的盲盒形式基本如此,而这种对商品未知的好奇 、期待,以及像“抽奖”一样可能会带来的“惊喜感”,让不少消费者直呼“上头”。
市民郭先生第一次购买图书盲盒是在某图书网站,“他们推出了‘4·23’读书日图书盲盒,定价42.3元,分为十个主题。”郭先生说,自己经常帮还在读小学的女儿在该网站上买教辅书,看到读书日的盲盒活动非常好奇,于是就选了一个主题购买,“我买的时候有好几个主题都售罄了。”郭先生告诉记者,该网站所售图书盲盒包括帆布包或小书袋1个、笔记本1册、藏书票和书签、符合主题的书籍2本。
有破损、非刚需“很少有自己想要的书”
不过,对于这样的“惊喜感”,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买账”。网友“小灰灰”就表示,他曾购买过3个不同主题的盲盒,只有一个盲盒里的两本书是自己满意的 。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图书盲盒”关键字,出现的盲盒销售品类多种多样,有专售童书的盲盒,有包含漫画和手办的盲盒 ,还有书籍和文创的盲盒。有商家在销售盲盒时,会以“不能错过的冷门好书”“大作家们未被发掘的隐藏款”“总价低于5折”等宣传口号吸引消费者购买。有购买者表示收到的盲盒中的书籍“有破损”,还有“没有自己想要的剧本杀”的遗憾。曾购买过图书盲盒的程先生坦言,“盲盒中没有自己刚需的书籍,只是用来填充书架。”
记者走访了多家实体书店发现,一些老牌的实体书店从未销售过图书盲盒,上海书城长宁店的工作人员表示,该书店从未以盲盒形式销售过书籍,也未有消费者询问。正在该店选购图书的汤老伯告诉记者,“书籍这种东西都是很私人、很个性化的,没看到书的名字和介绍,怎么买啊?”平时喜欢养鸟种花的汤老伯表示,自己到书店都会在“花鸟鱼虫”书架选购自己需要的书籍,并且会仔细查看简介等信息,判断是否是自己所需要的。
不少盲盒成滞销品推手 消费者应理性看待
阿里数据显示,在天猫上每年为盲盒花费超过2万元的消费者有20万人,在二手交易市场闲鱼上,2019年,二手盲盒的最高溢价达39倍。今年1月,上海市消保委就提出,盲盒隐藏概率可能影响消费者知情权,建议加快研究和推进盲盒市场规范的立法立规。
书籍并不同于其他商品,为何也会出现盲盒呢?业内人士认为,文化强国和全民阅读是书店未来发展的巨大机会,书店需要提供高质量的阅读服务,在体验场景上再出新招,在阅读分享上多出好招。不过,有别于玩具等盲盒产品备受追捧,针对图书盲盒的讨论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有消费者认为“买书必须挑选适合自己的”,也有消费者认为“可以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盲盒经济能否健康长久发展,不仅需要商家顺应市场需求,扩展品牌的拓展,更需要做好盲盒产品品质,不能只是把盲盒当成推销滞销品的一种手段。另外,还需要消费者更理智地看待盲盒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