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鸣虫季,看蟋蟀、挑蟋蟀……爱虫一族纷纷“赶集”会友

“虫市”虽少,却放不下“心头好”

2021-09-11    作者:本报记者 吴玮


  

  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头戴小矿灯或手拿手电筒,一位位爷叔端坐在小马扎上,熟练地打开面前的一个个罐子往里细瞧,看到心仪的蟋蟀,还不时用嘴里叼着的芡草“打草”。摊位里的白炽大灯“烤”得人满头大汗,但丝毫不影响爱虫一族的热情——这不,又到了一年的鸣虫季节 ,爱虫的市民们纷纷“赶集”沪上仅存的几家花鸟市场。

  

  

  

  从小玩到大,不舍这份爱好

  

  

  早上8点不到,灵石路上的岚灵花鸟市场古玩城里已是人头攒动,蟋蟀摊位一个挨着一个 ,粗略估算不下百来个。山东德州、河北沧州、安徽亳州……一块块手写的小硬纸板上写着蟋蟀们的产地,摊主们不时地打开一个个大纸箱,亮出里面的一排排小罐子,“这个怎么卖?”打听好价格后,爷叔们在摊位前的小马扎上坐下,聚在一盏盏白炽灯下,开始开盖觅“宝”。

  “我从小就欢喜白相‘财吉’,这可是我几十年的爱好了 。”住在长宁区的吴老伯今年76岁,6点多出门换两部公交车,赶来花鸟市场买“财吉”。前两周,他已经来了七八趟,挑到了十几条虫,“老板说,又来了新货,就来看看!”吴老伯笑着说,前一次他挑到一只品相不错的蟋蟀,拍了照在微信里晒给几个老朋友看,没想到老朋友按捺不住,当天赶到了他家里,凑在一起赏虫,开心得不得了。

  “每年的八九月份,我忙着跑花鸟市场买虫,买回来每天还要‘伺候’它们。”住在静安区的彭老伯打趣地说道,今年他前前后后觅到了三十多只蟋蟀,加上“三尾”,现在家里有一百来只虫,每天至少要花三四个小时给蟋蟀们喂食、换水、擦盆,有时忙得都顾不上按时吃饭,“没办法,从小欢喜呀,光听听叫声,心里就觉着适意。”彭老伯笑着说。

  

  

  

  因虫结缘,做虫友几十年

  

  

  随着时间临近中午,挑虫买虫的爷叔们越来越多。记者留意到,爷叔们挑虫时,个个神情专注,遇到一个品相好的,禁不住会发出赞叹,惹得一旁的几个虫友立即凑了过来,无论是否相识,几位围坐在摊位前的爷叔还会时不时地交流几句,或给对方看看自己的“收获”。

  “我们就是玩虫认识的 ,每次会约好一道来,呆上半天,挑累了就在附近一起吃个中饭 。”家住宝山区大场镇的杨老伯说,每次他骑着电瓶车赶来,老朋友张老伯住在闵行,一大早乘公交再“倒”地铁赶到岚灵花鸟市场 。

  “以前岁数小点的时候 ,我们还曾经一起到郊区田埂里抓过蟋蟀呢,现在岁数大了就一道来买蟋蟀,遇到好虫就切磋一下,在家里斗着玩,谁输了,谁就请客吃饭。”杨老伯乐呵呵地说,因为蟋蟀,他和老张已有二十多年的交情。

  

  

  

  “淘虫”场所越来越少

  

  

  摊主们说,今年受部分地区天气影响以及疫情等因素 ,市面上的蟋蟀价格比往年略有上涨,但涨幅不大,“草根蟋蟀”每只价格多在十元左右,品相稍好的价位集中在几十元到一两百元,上品一些的则开价在三五百元。

  此外,随着一家家花鸟市场的关闭,如今沪上“淘虫”的场所也越来越少了。目前,除了人气旺盛的岚灵花鸟市场每天挤满了前来觅虫的市民,记者多方寻访,在浦东新区宝丰花鸟市场里也见到了十几个蟋蟀摊位,“这里平时人不多,但到了双休日‘人挤人’,都是来买虫的老年人。”一位摊主说。

  “最早的是在江阴路、曹家渡,后来到西藏南路上的万商 ,这几年基本就到岚灵来了 。”不少爷叔不约而同地感叹着,尽管逛虫市的地方少了,蟋蟀的价格贵了,但这份从小玩到大的“心头好”真的放不下。

  

  

  链接

  

  岚灵花鸟市场:灵石路1539号

  宝丰花鸟水族城:上南路3521号C幢1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