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坐地铁游姑苏”长三角报道勾起老人思乡情

70年,回乡路越来越“短”

2021-08-24    作者:本报记者 吴汝琴 程峰


  “长三角本是一家亲,现在看到回乡的路越来越顺畅,我开心极了!”今年7月3日,看到本报刊登的题为《坐地铁游姑苏添“换乘利器”》的报道后,八旬老人丁通源寄来了一封长信,信中满是浓浓的思乡情,以及对早日实现长三角交通一体化的期待。


  以前回苏州要5个多小时

  

  今年85岁的丁通源出生在苏州香山,回忆起儿时的家乡,老人满是眷恋之情:“苏州绣娘全国闻名,香山的女子也自小就擅长女红。她们采桑、养蚕、抽丝、刺绣,个个心灵手巧,连出嫁时的嫁妆里都必备绣花绷架。男子则多是木匠,他们既能建造亭台楼阁,又能雕花制作红木家具,得到了‘香山匠人’的美誉。”

  不过,那时的香山地区交通不便。香山背靠穹窿山,隔着太湖,东边是盛产枇杷的东山,西边是盛产杨梅的西山。但由于三面环水,进出香山,常年来只有乘船一种方式。

  16岁那年,丁通源离开了家乡,跟随亲戚来到上海的工厂里做帮工。后来,他又自读夜校,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工艺美术班,毕业后进入上海纺织系统从事美术设计、布展等工作。

  “刚离乡那几年,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家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回家看看。但那时从上海到香山,先要坐火车到苏州,再换乘两部公交车先到木渎 、后到胥口,然后乘着由船夫摇橹的小木船,渡过太湖,再走上一段山路才能到家。这一趟回家路,起码要五个多小时。”


  盼90岁前能乘地铁游故土

  

  后来,丁通源在上海成家立业,有时携妻儿回一趟老家,往往老小都疲惫不堪。随着工作越来越忙,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偶尔回去,也十分匆忙,来不及多看几眼,也来不及和亲友多说几句。好在丁通源会画画,就用绘画来代替远行,家乡的山和水、炊烟和牛羊,都被他一笔一笔描绘在纸上,保存至今。

  “就像上海一样,苏州香山的变化也越来越大。特别是我退休后的这些年头,听家乡的亲友说起近况,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刚退休的那几年,丁通源时不时就爱跟老伴一块儿回老家,“交通方便多了,苏州市中心开通了前往香山的公交车 ,以前在夕阳下摇橹回家的场景是再也见不到了。但到香山的公交车班次少、车程绕、时间长,路上也要两个半小时了。对我们老人来说,这段路程说短也不短。”

  前几年,丁通源的孙子购置了家用车,数次载着他和老伴回老家探亲。“从上海到香山,一个半小时就到了,时间大大缩短。”那几次回乡,亲朋好友口中最常说的两个词就是“方便”,“当时大家就说,上海到昆山的地铁已经通了,不知道以后会不会通到苏州市中心甚至香山呢?”

  没想到,好消息很快就来了。“7月3日,我在《上海老年报》上看到了《坐地铁游姑苏添“换乘利器”》的文章后,得知苏州地铁5号线的终点在香山,以后上海去苏州还有望地铁直达 ,真是开心得不得了!”丁通源说,长三角本是一家亲,很多上海市民的老家就在苏浙皖,“我为像我一样的老人感到高兴,今后,我们的返乡路会变得越来越顺畅。我现在的目标是,90岁前能坐着地铁从上海一路玩到家乡!”


  ■记者手记

  

  采访丁通源老人的过程中 ,数次感受到了他的激动。正如老人所说,50年代离家赴沪的时候,他觉得家乡很远,而现在,他切身感受到“家乡那么近”。地缘上的相邻带来的是情感和人文上的相亲,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脚步正越走越快 ,在交通、医疗、养老、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协同将进一步加深。对此,本报将持续关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并推出相关报道,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