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社区食堂“科技感”越来越足

机器人当大厨,刷刷脸可结账

2021-08-10    作者:本报记者 彭玥

 

1.jpg

2.jpg

3.jpg

 

  让机器人帮你烧一碗面,刷一刷脸就能结账……如今,大大小小的社区食堂遍布申城。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与传统的食堂相比,如今的社区食堂越来越智能化了,这种智能化不仅体现在食客的就餐体验上,更是从烧菜、出餐等环节进行了技术革新,机械自主生产、无人面档、人脸识别结算、网订柜取,让小小的社区食堂也充满了高科技感。

  

  

  

  两手空空来吃饭,人脸识别可结账

  

  

  上午10点半,78岁的沈阿婆走进位于闵行区新虹街道爱博五村的社区长者食堂,熟门熟路地拿起托盘开始挑选饭菜,几分钟后,沈阿婆端着放有炒卷心菜 、红烧肉、芹菜肉丝和米饭的餐盘 ,来到结账区,只见老人既没有拿手机也没有用就餐卡,而是将脸凑到结账区上方的屏幕,几秒种后,“人脸识别”结账就完成。

  “交关方便,什么都不用带,刷一刷脸,就买好单了。”沈阿婆告诉记者,自己家距离食堂只有几分钟的路程,“之前没有这个社区食堂时,我都是订客饭送餐上门,但品种少、口味也不是很好。”自从家门口社区食堂建成后,沈阿婆第一时间就来办了卡 ,“儿子怕我来吃饭时忘记带卡,还专门帮我开通了‘人脸识别’功能。”就这样,沈阿婆成了该食堂第一位开通“刷脸”结账功能的长者。

  记者在该社区食堂看到,尽管空间不大,但食堂内部设备设施却满满“高科技”。进门左边的墙壁上挂着一个大屏幕,来往客人的面容都可以被捕捉 ,“比如笑着出门可能表示吃得还算满意 。”据新虹街道社区服务办主任顾彬欢介绍,这是调研顾客满意度的指标之一。右手边则是菜品营养查询机和健康体检一体机 ,“只要把卡插进去,就可以查询到自己最近吃了什么菜,还有菜品的营养成分。”结账区域则划分出“扫码区”“刷卡区”“人脸识别”等,通过智能餐具,系统可直接感知菜品价格,并由顾客自行选择结算方式。

  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后期的运营中,食堂还将拓展活动赋能 、团队赋能、社会赋能,在非就餐时段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建立膳管会、长者互助会等自治组织 ,并引导公益资源进入餐厅,将食堂打造成“助餐+”为老服务综合体。

  

  

  

  机械手臂烧菜做面,口味超过大厨

  

  

  近几天,虹桥路上一家社区食堂热闹非常,不仅有食客排队就餐,就连路过的行人也驻足观望。原来,上海首家智慧社区AI食堂于本月初在这里开张。中午11点半,已经大排长龙了。端着餐盘、自助选餐、“拍照”结账,跟常见的社区食堂一样,虹桥社区AI食堂也采用了这一就餐流程。不过,透过堂内的玻璃窗就会发现,“烧菜师傅”竟是机器人。若想看机器人“师傅”现场表演,就去食堂另一侧的无人“面档”点一碗面。黄色的机械臂“接单”后便会开始启动,压面、将面放进水里煮熟、控水、把面倒入碗中、自动加汤……这一系列动作全部由面档内的机器完成。

  一块葱烤大排、一份素三鲜,这是家住虹桥路的李伯伯每次点面的“标配”浇头。“机器人烧饭蛮有意思,我已经吃了好几次了,味道不错,跟面店里的大师傅烧的差不多。”李伯伯说,周围不少老邻居都来这里吃过饭,“阿拉老年人也可以接受新鲜事物,还有人专门来看机器人烧菜。”李伯伯没想到家门口小小的社区食堂也能实现智能化,直呼“老灵额”。

  据了解,除了无人面档区和自助结算区,这一社区AI食堂还引入了自助生产区、网订柜取区、数据中台区和智慧小吃机等功能。不仅打破了营业时间限制 、实现24小时现制现售,市民即使凌晨出门也能在小吃机上买到热腾腾的夜宵。那么,机器人烧菜的效率有多高呢?据介绍,200人份的宫保鸡丁10分钟即可完成,不少食客评价其口味“战胜市场上百分之七八十的厨师”。

  此外,该社区食堂还能通过APP远程下单,进一步提升市民用餐的便捷度和体验感;更能借助整个食堂的“人工智能大脑”,展示餐品概览、食材来源、烹饪概况、人员健康等信息,同时对销售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指导后厨补餐并提升精细化运营。

  食堂相关负责人范艳萍告诉记者,食堂每日供应早餐30多种,中、晚餐10多种,持长宁区敬老卡的老年人就餐还有相应优惠 。“这样规模的餐饮店一般需要 10人来经营,现在我们只需要两个人。”节约下来的成本可以补贴到菜品上,因此,菜和点心都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