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路上海书城正对面 ,有一家小小的慈善超市 ,和常见的慈善超市不同,这里售卖的不少商品是残障伙伴、社区老人亲手制作的手工制品,现场的店员是肢体或智力有一定障碍的年轻人。除了零售物品,超市里还设有一面心愿墙,顾客在购物的过程中,可以认领心愿墙上来自社区困难群众的小小心愿 。
在这里,特殊群体找到了自食其力、展现自我的机会;市民们则可通过购物或认领心愿 ,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附近的居民更是常来“家门口”的这家超市坐坐,自发地做起志愿者,让爱心不断地在身边传递 。
小超市成为特殊人群的家
明亮的购物空间、排放整齐的货架,走进福州路480号的外滩街道慈善超市,感觉更像是进入到一家小型书店或是咖啡店 ,现场布置得整洁又温馨。正在当值的店员同同(昵称)热情地上前招呼,陪在顾客身旁耐心地做起介绍。
入门处的货架上一排有着可爱“表情包”的香囊,让人眼前一亮。“你看,这个很可爱吧,是残障小伙伴们亲手做的端午香囊,里面放着艾草,很受顾客喜欢呢。”同同认真地做着介绍,“这是店内最热销的便携式手工皂,打开盖子,像口红一样轻轻旋转,就能涂肥皂洗手了,是不是很方便!”据介绍,这款小香皂的手工制作者是来自咏年楼为老服务社的热心老人们 。
在导购的过程中,同同自信又热情,丝毫感觉不出她是一位残障小伙伴。店里还能看见一个年轻小伙在货架间穿梭 ,他是二十出头的弟弟(昵称),轻度自闭,在店里负责网上销售 。
“我们超市的店员有点‘特殊’,因为他们是残障人士 ,不过他们也不‘特殊’,和我们一样,年轻阳光,工作也很努力。”店长罗慧钰说,慈善超市每天9:30至20:00营业,所有店员“做一休一”。除了现场的同同和弟弟以外,另一位店员叫瘦瘦(昵称),当天正好轮休。
罗慧钰告诉记者,同同患有三级智力残疾,也曾受过严重的腿伤,但她热爱生活,乐观懂事,主动找工作替妈妈分担家庭开销,店内的收银、熨烫衣物、理货、导购等工作,“85后”的同同都能胜任。瘦瘦会画画,目前大专在读,在慈善超市做的是兼职,因为罹患脑部胶质瘤,她的身体只有左半边能动,可以进行收银等工作。
“慈善超市就像一个窗口,为这些伙伴打开了和外界接触的机会,也通过别人的认可,唤起他们的自信。”罗慧钰说,其实她和店员都是同龄人,这份工作让她和伙伴们都觉得很有意义 。
与热心居民互相传递爱心
目前,店内从左至右被划分出服装、图书、电子产品、鞋包、母婴用品等区域,一块区域专售手工艺品,还有自助咖啡机等,商品品种不下3000种。除残障人士的手工制品,大部分商品来自企业的无偿捐赠,还有援建地区的产品展示,如外滩街道对口援建地区——云南省孟连县的优质农特产品展示,就连咖啡机现磨的咖啡豆也是来自援建地区的,每卖一杯咖啡会自动捐出2元,用于云南当地扶贫助学等项目。
还有一部分物资来自附近居民们和热心人士的捐赠 ,如货架上林林总总的图书,都是居民们搬来的。“他们不仅来捐物,还时不时地到这里坐坐,热心地给我们做志愿者。”同同说,这些阿姨爷叔非常热心,会和他们聊天,会帮忙向顾客介绍店内商品。
“想要一只电饭煲,想要一条空调被……”在超市一隅,一颗颗“爱心”上写着小小心愿,这些心愿来自外滩街道多个社区有困难、有需求的居民们。“企业可以申领,顾客也可以认领这些小心愿。”罗慧钰说,这些心愿时常被好心人认领,前三批上墙的几十个心愿都已被认领了 ,现在已是第四批,认领人会把物品准备好,由慈善超市和居委转交居民。
有时,慈善超市也会回馈热心居民,比如把多余的、用不上的货架等送给居民用于社区“自治花园”的建设,受到附近居民们的欢迎。
“我和同事经常会来这里逛逛,喝杯咖啡,买点小物件。”在附近商务楼上班的黄女士笑着说,她喜欢来这里的理由不仅是因为能买到心仪的小物件 ,同时也“输出”了一份小小爱心。
黄浦区民政局表示,慈善超市的设立初衷,不仅是建立一个便捷、优质的购物场所,为社区居民提供物美价廉、安全实用的商品,同时也是一个“人人公益,处处可为”的公益慈善空间。而让特殊人群有展现自我的机会 ,社区和超市之间互传爱心 ,这让慈善超市更趋多元,更凸显出城市的温度。目前,这种运营模式的慈善超市,已在黄浦区、静安区、浦东新区、长宁区、嘉定区、青浦区、奉贤区、金山区等地区开出了1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