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台阶、走天桥、过马路,对于年轻人来说或许不费什么力气,可对于老年人、残障人士、拉着行李的行人、推着婴儿车的妈妈们来说,不算少的台阶无疑是一场“严峻”考验。据交通部门统计,全市有半数天桥没有电梯。
好消息是6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办法》对日常出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无障碍设施和服务提出不少明确要求,本报将持续关注人行天桥电梯安装的相关进展。
全市近半天桥没有电梯
人行天桥在一些路面较宽、车流较大的十字路口、丁字路口等较为常见。不过相关标准规定,天桥桥下为机动车道时 ,最小净高为4.5米;行驶电车时,最小净高为5米。相当于两层楼高度的天桥,对于老人、残障人士、拉着行李的行人、推着婴儿车的妈妈们来说,爬起来确实非常困难。尤其是夏冬两季,碰到雨雪天气,路面湿滑,更是难上加难。如果天桥设有电梯,那便解决了不少人的难题。可据交通部门统计,目前,全市人行天桥共计264座,其中安装电梯的天桥133座,还未安装电梯的天桥131座。也就是说,有一半的天桥未安装电梯。
据此,记者随机探访了多个人行天桥后发现,在商业区内,结合商场而建的天桥一般都设有自动扶梯,新近结合轨道交通修建的人行天桥等也都有电梯 。但修建时间较早的轨道交通还有不少没有安装电梯;在人车流量都很大的主干道上,也很少有电梯。
台阶爬不动,地面路太远
上午10点,记者来到位于江苏路延安西路路口的人行天桥。天桥周边分布着电力医院、华东医院、华山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还有学校、酒店、菜场等。由于路面上并没有人行横道线,市民只能通过人行天桥过马路。可这对于常外出买菜、配药的老年人来说,无疑成了大难题。
记者看到,20分钟内就有5位老人经过人行天桥,其中有2位老人手里还拎着购物小推车。因为没有电梯,腿脚不好的老人只能一级一级走,中途还需要站立休息片刻。居住在附近小区的沈阿婆告诉记者,去年下雨天,因为天桥台阶湿滑,她差点摔一跤,“现在想想都后怕,万一跌倒,后果不敢想啊!”
那么,如果不走人行天桥,改走路面呢?下午1点多,记者来到延安西路凯旋路天桥 。这座天桥的其中1个出入口与地铁3、4号线相连,另外3个出入口延展到不同路面。记者尝试从地铁出入口一侧出发,通过路面过马路。想要穿过延安西路到对面凯旋路,东西两个方向都可通行。向西,记者花了10分钟,沿延安西路走到天山路路口,穿过斑马线再折回。向东,记者花了15分钟,沿延安西路走到种德桥路口 ,穿过斑马线再折回。也就是说,原本只要2分钟的路程,在没有电梯又不方便爬台阶的情况下,需要花费5-7倍的时间才能通过,而老年人需要花费的时间更长。
天桥附近不仅有美术馆,还有公园和多个住宅小区 。“我和老伴几乎每天都要去对面的天山公园散散步,因为爬不动台阶,只好绕远路。”家住凯旋路的陈阿姨告诉记者,其实从自己家到公园直线距离只有几百米,却需要走半个小时。
无障碍改造工作逐步开展
据了解,不少天桥的建造年代都比较久远,一部分建造于2000年前,还有的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部分天桥大多没有安装电梯。人行天桥未设电梯的问题早已受到不少人大代表的关注,今年初,市人大代表提出了对人行天桥开展适老性改造的建议,相关部门随即开展工作 。
6月2日,徐汇区检察院召开了全市首例无障碍设施公益诉讼公开听证会,就宛平路人行天桥无障碍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邀请市人大代表参与听证,共商维护公益的解决方案,最终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上下行自动扶梯+斜挂式升降平台”的改造方案。听证会后,一场关于无障碍设施公益诉讼的座谈会随即举行。市人大代表、行政机关负责人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对人行天桥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问题开展探讨。
6月1日,《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其中第二十一条规定,“对已建成的不符合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的道路、公共建筑、公共交通设施、居住建筑、居住区,市住房城乡建设、交通等有关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无障碍设施改造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区人民政府应当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无障碍设施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此外,还对无障碍设施的养护维修和监督管理等相关细节作出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