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再靠拢一点,笑得再开点,看镜头,好额,再来一张!”柔和的灯光下,浅灰的幕布前,年逾六旬的人民照相馆首席摄影师黄沫华正指导着一对老夫妇拍摄合影,这张免费赠送的合影是今年81岁的人民照相馆赠给老客户的一份特别礼物。
由于店面所在地黄浦区建国东路67-71街坊开始了历史风貌保护及城市更新建设,在搬迁前夕,人民照相馆向全市市民发出邀请,邀请老顾客带着人民照相馆拍摄的老照片前来,一起聊聊照片里的故事,而作为重温旧时光的见证,人民照相馆也为老朋友免费拍摄一张新照片。
重温美好 当年在这里拍了结婚照
“这是我们的结婚照,当时就在人民照相馆拍的,侬看,照片边上有着‘人民’两个字的钢印呢。”82岁的全惟俊老伯拿出两张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黑白照片,一张是他和老伴袁宝娣在54年前拍的结婚照,一张是老伴年轻时的肖像照。由于保存得相当好,照片看上去是簇新的,尤其是结婚照上,两人依偎着,年轻俊丽的脸庞上满是甜蜜。
在得知人民照相馆发出的这份邀请后,老夫妻俩5月25日一早从闵行区的家中出发,带着老照片赶来,也特意准备了拍照用的西服、领带等。“这趟拍照让我们想起了年轻时拍结婚照的场景,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也老了,都过了金婚了!”袁阿姨感叹地说,这次特别的合影,让自己和老伴重温了旧时光的美好,他们也会好好保存新照片,给自己留一份回忆,也给家人留一个纪念 。
沈老伯夫妇俩的结婚照当年也是在人民照相馆拍摄的 。“2017年是我们金婚之年,当时我们还到淮海中路去寻找过,但发现人民照相馆已经搬走了,找不到了。”沈老伯坦言,这次重回“故地”拍照,真的很开心,也感谢技术精湛的老师傅,让他们圆了金婚照的心愿。
几经搬迁 81岁的老照相馆又要搬了
成立于1940年的人民照相馆今年81岁了,是上海最“年长”的照相馆之一,也是目前沪上仅存的一家国营照相馆。81年里,曾在照相馆里留影的市民不计其数,相信许多市民的家里 、墙上相框里,或是以前的餐桌玻璃板下 ,都会保存着带有花边、打着钢印的“人民”出品照片。
这些年,人民照相馆也是几经搬迁,从淮海中路搬到巨鹿路 ,又在4年前搬到合肥路顺昌路路口。如今,人民照相馆所在的淮海中路街道69街坊开始拆迁,老照相馆不得不面临再次搬家 。“目前,新的地方还没有定,等确定了,我们会通知大家,不过我们的电话不会变的,这样不管搬到哪里,老客人都能找到我们 。”
说起此次为老顾客免费拍照的初衷,也是为了这份不舍忘却的纪念。“年初确定说是要搬了,我们开始整理物品,发现除了墙上这些橱窗照,绝大多数纸质的客照都在数次搬迁中遗失了。”几位老师傅萌生想法,是不是赶在这次搬家前,让曾在人民照相馆留下珍贵影像的市民们,一起来分享老照片和背后的故事,一起重拾81年的回忆。作为回馈,照相馆也会免费为照片的主人重拍一张照片留作纪念。
将办小型照片展留住美好记忆
“报名从开始到目前,已经有80多位(对)老客人来预约了,这两天陆续拍了二三十家 。”摄影师黄沫华告诉记者,这些天来拍照的都是老顾客,他和徒弟从早忙到晚,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但他心里又感动又开心:“都是老客人、老朋友了呀,带着老照片来,拍了新照片,我们又相聚了!”据介绍,不少老顾客曾经住在淮海路附近,现在也都搬了家,这次得知消息后特意从金山、青浦、闵行等区纷纷赶来。
为了满足老顾客们的需求,老师傅们从库房里找出了古董裁纸刀和钢印,仍是几十年前同款的花边和印章。不过,今天的照片并非昨日的复制——老顾客们可以选择单人艺术照、双人合影或是全家福,甚至是10人以下的“朋友圈”集体照,照片质感上可以选择人民照相馆的“招牌”——高低调风格,即浅色背景“素描”质感的高调风,或是深色背景“油画”质感的低调风。
“希望能赶在最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在照相馆里办一个小型照片展,将征集到的老照片和新拍摄的照片一同展出,留存下这段美好时光的点点滴滴!”黄沫华无不感慨地说道。
活动信息
征集时间:即日起至2021年6月6日
预约方式:关注“上海新人民摄影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对智能手机掌握不熟练的老人可至照相馆(合肥路101号)现场预约拍摄,或拨打电话63850198进行预约。
参与方式:根据预约,市民携带老照片,前往拍摄新照片,需要用文字描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免费项目包括拍一张新照片,并赠送一张8英寸、一张16英寸冲洗;免费加盖人民照相馆钢印(如需服装、造型、化妆等其他服务,享受门店价格7折优惠)。
背景链接
曾是上海滩的“网红”照相馆
人民照相馆诞生于1940年,俄商乔奇·奥本根在上海外滩开设了一家名为“乔奇”的照相馆。1949年,乔奇照相馆迁址,并盘给了当时的职工顾云明,正式改名为“乔士照相馆”,顾云明接馆后,开创了低调人物照的摄影艺术,摄影时注重用光有变、层次丰富、整修保真、色调浓郁等特色。
淮海路时代的人民照相馆以独特的高低调人像摄影风格,成为上海滩风靡一时的“网红”照相馆,结婚照、全家福、艺术肖像照等各种人生重大时刻的照片,市民们纷纷选择到“人民”拍摄,成为一代上海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