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金谷邨小区整体实施改造,外部修旧如旧,内部为居民改善厨卫条件

一户一方案,老洋房“由内”新生

2021-04-29    作者:本报记者 吴玮

  

1.jpg

  “现在卫生间改造好了,真的方便多了,新装的淋浴房还给我们年纪大的人安装了折叠椅和扶手,这样安全多了。”家住黄浦区金谷邨的85岁徐阿婆开心地说道。

  徐阿婆所住的金谷邨位于衡复历史风貌区内,建于1930年,小区有11幢建筑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近期,小区正在进行老建筑保护性修缮工程,而居民呼声最高的公用卫生独用改建也被提上日程。面对户型复杂、改造不能动结构、分割纠纷不断等种种困难,通过“一户一方案”的改造,至今年4月底,建成独用卫生间35个,改浴缸为淋浴房38个,困扰老洋房居民几十年的如厕难、洗澡难,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91岁老建筑开启保护性修缮

  

  

  近日,记者走访了绍兴路18弄金谷邨小区,联排式的三层别墅红瓦黄墙,不少楼栋前还能看到施工人员正在进行外墙修复的收尾作业。原有的墙体经过清洗剥离已“修旧如旧”,墙面由干粘石等特殊工艺重新铺就而成,呈浅黄色的拉毛墙面在阳光照射下,一片黄澄澄,犹如丰收季的稻田麦浪闪着光亮,这也正是金谷邨名字的由来。

  据了解,金谷邨建于1930年,由民国时期的上海市长吴铁成化名吴子祥投资建造,为假3层砖混结构联排式别墅,建成之时曾是高级公寓,一度成为当时外国侨民和社会名流的聚居地,著名编导桑孤、电影明星张伐等都曾居住于此。

  目前小区共99个单元,居住着395户居民,大多是原住民,不少人更是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住了不下几十年。因为当时设计理念先进,几十年来房屋结构从未进行大的改动,连基本户型都没有变过。

  

  

  

改善卫生条件成最大刚需

  

  

  门前是文化气息浓郁的绍兴路,东侧紧邻瑞金医院,不远处就是淮海路……虽然金谷 邨地处中心黄金地段,但大多数居民合用厨卫几十年,特别是每天的如厕、夏天的洗浴,最是心头的烦心事。“卫生间里的‘高脚浴缸’,也是几十年的老物件,离地足有半米高,我们年纪大了,能跨进去都不容易。”说起之前的洗澡难,徐阿婆颇为无奈地说,依靠多年前老伴安装的粗绳拉手,她还能慢慢地跨入,后来年龄上去了,只能望“缸”兴叹。

  去年,金谷邨启动老建筑保护性修缮工程。在整个街坊“重现”老建筑风貌的同时,居民们也希望自己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提升。“希望卫生间能改独用 ”“希望浴缸改为淋浴房”“改造合用厨房”,在瑞金二路街道和永嘉居民区对居民挨家挨户的上门排摸中,这些都是居民们最迫切的“刚需”呼声。

  瑞金二路街道决定出资,以微更新的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居民家庭进行厨卫改造,并和市保修缮工程同步开展。通过协商后,卫生间改造标准出炉:将原本2-3户合用的公共卫生间划分为独立卫生间,拆除原本难以使用的浴缸,为每个独用卫生间设置淋浴、水斗与抽水马桶。

  

  

  

浴缸能不能拆?成了难题

  

  

  尽管有了标准设定,但实施过程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曾经合用的卫生间 ,现在要分成两间,会有一间是暗间,通风、采光怎么办?因为是保护建筑,结构不能动,墙上也不能凿洞开窗或装排气扇。”永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颜琳感慨地说 ,居民、居委、施工方等一次次坐下来沟通 、商谈,最后定下“一户一方案”——有的从隔层做管道进行通风,有的调整木门进行“开窗”,有的在不动结构的前提下为卫生间重新“开门”。

  在拆除“老物件”高脚浴缸时也遇到了“门槛”。这些底部镶着四只“老虎脚爪”的高脚浴缸和房子的“年纪”一样大,到底能不能拆?经上报,黄浦区房管局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在卢湾公房公司存档的房卡上,每套住房的浴缸、马桶、水斗数量写得明明白白 。但如果不拆除浴缸,就无法腾出空间建造淋浴房,居民们“洗澡难”的问题依然无法解决。在多方沟通和征询后,最终有关方面同意拆除浴缸,以腾出空间建淋浴房,被拆除下的三十多个高脚浴缸,现由文保单位进行妥善保管。

  

  

  

有了“样板间”,改造提速

  

  

  技术问题一一得到解决,但问题又来了,那就是合用空间的再造,需要同一层面的居民对重新分隔方案要达成一致。“尤其是确定每户的最终方案时,矛盾会层层浮现。”颜琳记忆犹新,有一栋楼里住了多户居民,每一户担心分配不均、利益受损,分割协议签了多次,每次签完不久就又作废了。居委干部只能一再上门调解,找每一户单独谈心,再把他们约到一起谈话,终于在分配方案上重新达成平衡,改造才得以进行。

  转机出现在老党员唐子涛家庭——老人愿意带这个头,率先改造。他主动说服隔壁邻居一起改造,原先的卫生间一隔为二 ,在不影响结构的情况下,他在自己家墙上开了门,连通卫生间。被隔开的卫生间里则加装排风扇和照明设备,木门上开了两扇小窗 。

  有了“样板间”,前来参观的居民也受到启发,从那以后,第二家、第三家……卫生间独用改建不断加速。而在协商分隔位置和各区域使用权限的过程中,居委干部们在中间不断“穿针引线”进行调解,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

  

  

  

首批改造近80户居民获益

  

  

  “2020年4月22日,我们开始推进这项工作。同年10月,唐子涛家的样板间动工。今年4月底,已建成独用卫生间35个,改浴缸为淋浴房38个,近80户居民受益。”颜琳说。此外,厨房也进行了统一改造,通过加装吊顶、台面、橱柜等,面貌焕然一新。

  在现场,记者看到,因为小区居民老龄化程度较高,独用卫生间改建时还进行了适老化的改造,有老人的家庭在抽水马桶边安装了扶手,淋浴房中铺设防滑砖,装上折叠椅、安全扶手等。

  目前,小区老建筑修缮项目已完成整体工程量的95%,首批居民楼的卫生间独用改建工作将在4月底全面竣工。

  日后,居民楼幢的卫生间独用改建工作还将进行,有独立厨卫改建需要、且能对分配方案达成一致的居民可以继续申请改建。而且,为了让家园更美丽,在永嘉居委和居民自治家园执委会的牵头下,居民们拟定了有力量有温度的楼道公约,将共同自治、维护小区的新貌。

  

  

  

  

  

  

  

  

  

  

  

  

  

以专业与情怀,与历史“对话”

  

  

林渌

  

  

  徐阿婆在夏天到来之前,终于可以用上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结束望“缸”兴叹的日子。在商品房业主看来理所当然的事,长期以来却始终是市中心优秀历史建筑中的居民日常挥之不去的“忧愁”。让85岁高龄的老人终于圆梦的这项老房子“微更新”工程,名虽为“微”,但此“微”之上,却写着千斤重的“民生”二字。

  在上海市中心,有不少优秀历史建筑。这些老房子,承载着十里洋场的辉煌历史,连结着东方巴黎的过去与现在,它们风情万种,彰显着城市的独特魅力。然而,居住在这些老房子中的居民,却往往怨声载道:厨卫公用、洗浴不便、空间狭小、设施陈旧……这些老房子在初建时,大多由一户承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这些独栋小楼中却居住着好几户居民,各种矛盾凸显,极大地影响了生活品质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不少住在老房子的居民叹苦经:“我们这个房子就是地段好,卖相高级,其实住在里面只有自己知道。”

  当地政府,其实也知道。只不过行业向来有言 :“动老房子”最棘手——结构不能动、一砖一瓦不能动,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动,尤其是目前全社会已达成共识,历史建筑乃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保护工作人人有责 ,对它的“动工”可谓众目睽睽。笔者翻阅2015年实施的《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洋洋洒洒92页,具体到建筑表面去污的具体许可方法 ,可见施工难度之高。徐阿婆家与邻居共用的高脚浴缸,虽是好东西,但已为时代所淘汰,更不符合高度老龄化的市中心社区之实际需求。卖相高级的老房子,怎样匹配现有居民的居住需求,这不仅是一个专业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区管理问题。同时,这个问题无法回避无法拖延,它只会愈演愈烈。

  在金谷邨的“微更新”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性。适老化、独立化改造由政府出资、专业施工单位承接、居委会干部穿针引线、党员模范带头表率。多方合力,让老建筑在今天焕发了新生。这种“新生”并非仅符合“技术规范”的束之高阁,而是有烟火气的宜居空间;亦非形式上的修修补补,而是倾注了对“人”的关怀。笔者以为,这样一种改造思路及实现方式,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借鉴,惠及更多大众。

  事实上,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历史”与“当下”犹如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时时进入公众视野。不仅是老房子的使用,包括老行当、老手艺、老店铺等,在飞速的城市化席卷中该何去何从,要不要保留、能不能保留、如何保留、保留后如何“新生”等问题,都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在笔者看来,在对待“旧”与“新”的问题上,摒弃粗暴的非黑即白,保有一种“对话”与“和谐”的共生意识,也许是一条可行之道——敬畏历史、尊重当下、憧憬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