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我们小时候家里有的东西嘛!”看着眼前的一件件老“古董”,家住嘉定区清河路的李阿姨笑着说,这些老物件一下子就把她拉回了儿时的岁月。绘有精美花纹的“百岁”香篮、出嫁时陪嫁的手炉脚炉、上了岁数的“汤婆子”、白底红字的搪瓷脸盆、祖辈们当年的结婚证书……近日,居住在嘉定镇街道西大社区的居民们自发从家里拿来了珍藏多年的各式“宝贝”,近千件老物件和老照片一起“组团”进驻居委活动室,向前来看展的街坊邻居们讲述着嘉定老城区的变迁。
一只香篮见证四代人生活
“这只香篮是民国初年的 ,用来存放精致糕点,它可是我丈母娘当年的陪嫁,后来传给了我老伴,又传给我儿子,将来我孙女结婚,就传给她了。”手中拎着香篮,75岁的冯品朝老伯脸上洋溢着笑容,向前来观展的居民兴致勃勃地介绍道。这只见证了四代人生活变迁的“传家宝”目前保存完好,通体红褐色,透着岁月的沉淀,光滑锃亮的手柄上、藤条编织的篮盖上都绘着精美的花纹图案。
冯老伯是土生土长的嘉定人,他也是这次老物件展拿出收藏物件最多的一位居民 。纪念章、粮票、火柴火花、手炉脚炉、报纸,还有几十年前的稀罕物“大哥大”、BB机等,林林总总不下几十个品种、几百件物品。另外,一幅幅反映嘉定老城区变迁的照片,也是这些年来冯老伯自己拍摄并珍藏的作品,细心的老人把这些物件一一裱入展板中,或是擦拭整理贴上标签,分享给邻居们。
“都是家里压箱底的宝贝”
现场的展品其实都来自居民们家里的珍藏,有的居民拿来了收藏几十年但依旧簇新的搪瓷脸盆、搪瓷茶杯,有的居民捧来了自织土布,有的居民拿来爷爷奶奶当年的结婚证书……70岁的彭月琴阿姨带来了珍藏几十年的布票、专用券等票证,“这些票证都是我们一代人独有的记忆 。”彭阿姨不无感慨地说,当时是计划经济的时代,购买生活必需品都需要凭相关票证,“现在时代发展了,生活越来越好了,物资充沛,买什么都能买得到。”
老物件承载浓浓乡情
据了解,这些居民所住的嘉定西大街区域是一个老城区。几座古桥、一条总长约900米的弹硌路,满载着岁月的记忆。据相关记载,嘉定西大街的形成比嘉定建城还早700多年,被称为“嘉定之根”。
近期,西大街保护性开发工作开始逐步启动。为了追忆曾经的岁月,也为了唤起更多人对老街的关注保护,居民们在当地居委的倡议下“一呼百应”,纷纷从家里找来老物件,自发举办了这个老物件展。“许多居民现在已经搬离了老城区,希望他们能常回来看看,也希望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物件,让年轻的一代人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变化,感受到如今的美好生活。”采访中,居民们纷纷表示。
“居民们非常热心,不时会拿来家中的老物件和收藏品,我们会对现有的展品进行更替,团队参观需要讲解时,我们的居民志愿者也会担当讲解员,来讲述老街老城的故事。”嘉定镇街道西大社区工作站站长宋雪明告诉记者,这些老物件不仅承载着岁月的记忆,更是凝聚着老城居民的浓浓乡情,待3月底展览结束后,他们会寻找合适场地,计划将老物件展作为常设展览免费向社会开放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