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禁限塑令”实施以来,知晓度逾九成,但痛点仍存在

纸吸管不好用,无纺布袋难看

2021-03-11    作者:本报记者 彭玥

为减少塑料污染,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于去年底相继出台“史上最严”的禁止和限制塑料制品生产、销售和使用新规。新规实施后,消费者的感受如何呢?由四地消保委组成的长三角消保委联盟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对数万消费者、塑料制品使用企业、生产企业展开调查,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消费者和企业都支持禁限塑令,但仍存在消费习惯未养成、替代品体验感不佳、可降解产品市场无序竞争等“痛点”。

  

  

  

“禁限塑令”知晓度达九成

  

  

  2020年12月-2021年2月,长三角消保委联盟开展了长三角禁限塑新规消费侧专题调研 。调查发现,禁限塑新规已经基本实现零售餐饮市场(限定业态)不同规模企业的全面覆盖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消保委实地消费体察了1640家企业,禁限塑新规在商场的落实率达到了78.6%,超市为77.5%,药店为58.8%,书店为73.0%,大型饭店为90.1%,中型饭店为82.5%,小型餐饮店为64.3%,外卖为75.6%。消费者调查也显示,认为本地“禁限塑”落实情况非常好的长三角受访者超过了六成。

  据介绍,长三角受访者中对“禁限塑”的知晓度达到了92.9%。但涉及到具体问题,“搞不清、看不懂”的情况还是较为普遍。

  

  

  

外卖成塑料垃圾的增长源

  

  

  市消保委表示,“禁限塑令”落地后,对塑料吸管的禁用势在必行。但替代品纸质吸管因为体验度差而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同。纸吸管无法替代塑料吸管,成为行业痛点。调查表明,56.0%的长三角受访者不愿意使用纸吸管。因此有专家建议饮品店改变产品包装,改为带吸口的杯盖或者改变饮品配方,让消费者不用吸管仍然能获得很好的口感。

  除了“纸吸管”,本次调查还聚焦了“无纺布环保袋”“餐饮外卖”等问题。有76.4%的长三角受访者表示家中有环保袋 ,其中超过五成的家庭有8个以上的环保袋。但42.6%的受访者表示因为无纺布环保袋“质量差”“难看”而不会在外使用,更有近三成的受访者表示,会把无纺布环保袋直接用作垃圾袋。

  调查数据显示,长三角受访者中有3.6%表示几乎每顿都叫外卖,22.4%表示几乎每天一顿外卖,59.5%表示一周若干顿叫外卖。数量巨大的餐饮外卖成为塑料垃圾的增长源。

  

  

  

可降解标识多,价格差异大

  

  

  据介绍,可降解材料分为生物分解、光降解、热氧降解、可堆肥降解等多种,每种类型适用的标准、生产工艺和成本都不一样,降解程度差异非常大。若过多追逐成本和价格,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对小商家和消费者来说 ,网上“可降解塑料袋”产品很多,“可降解”标识各不相同,价格差异也很大。“可降解标识达近十种之多,搞不清、看不懂的情况普遍存在,调查中能完全答对知识点的不到2.5%。”消保委认为,产品繁杂而无序令人很难做出判断和选择。

  

  

  

建议促进各方形成合力

  

  

  上海市消保委秘书长陶爱莲代表长三角消保委联盟建议 ,应从“概念导入”到“知识普及”,让消费者掌握禁限塑必备的知识,并由社会协同引导和鼓励消费者养成“自带购物袋”“不使用塑料一次性餐具”等习惯。

  此外,应促进消费侧与供给侧形成合力,比如,清理归并各类“可降解”标识,方便消费者与小商户选择购买可降解塑料制品。建议政府投入资源研究更为科学高效的可降解塑料的检测判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