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起,上海养老机构恢复探视。根据市民政局发布的通知,所有老人亲属及监护人均需持“绿码”预约探视,外出返院老人和新入人员需做核酸检测,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可恢复正常服务秩序。
记者昨天走访了多家养老机构后发现,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常态化,住养老人家属的探视情况已趋于平稳,并未因开放探视而出现扎推的现象;偏爱社区养老服务活动的老人们在了解了限流政策后,纷纷主动错峰参与。
家属探视未现扎堆现象
昨天上午9点,长宁区万宏养老颐养敬老院重新开放探视。在护理员搀扶下,八旬老人李老伯来到一楼多功能厅,等候前来探视的儿子小李。小李表示,一个多月没见,父亲的精神比他想象中还要好。随后,他向老人“汇报”了家里的近况,还打开手机,给老人看了看家中“第四代”的近照。
据院长孙文兰介绍,从3月1日起,采取预约探视方式,每天允许10名老人的家属前来探视,每户家庭只能委派1人来院,原则上每周最多探视1次。在探视点的安排上,允许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在户外活动区域接受探视,行走不便的老人则被安排在多功能厅与家属会面。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了3个小时的探视时间,家属们在其中的不同时间段里前来探视,每人每次的探视时间不超过1小时,以避免人员聚集的现象发生。
谈及预约探视的情况,孙文兰称,“和上一次重新开放探视相比,这次前来预约的家属不算多。就拿这周来说,每天预约来探视的家属只有5到6人,实际探视的时间也不长”。
将提供人性化探视服务
“姆妈,以后我可以经常过来看你了,你要好好吃饭哦!”70多岁的沈先生正在跟已卧床多日的妈妈吴阿婆聊天。今年102岁的吴阿婆是闵行区莲花老年公寓的住养老人,近一年来身体非常虚弱,一直卧床。由于不能自主到指定区域跟家属碰面,儿子沈先生被“特批”来到老人的床边看望。
莲花老年公寓党总支书记陈振威告诉记者,除特殊情况外,老年公寓将家属探视的人次保持在每天15位老人的频率。“电话预约后,每位老人每次不超过两位家属探视,探视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陈振威表示,由于此前封闭期间,家属可与老人进行视频和电话联系,不少家属还隔着围墙与老人碰过面,所以“恢复探视首日,并没有出现探视扎堆的现象,总体情况很平稳”。
“百封情书”老伯首个预约
“我们在接到通知后,通过福利院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在第一时间通知了所有家属,第一天就已经预约了110人。”金山区社会福利院副院长屠鸿达称,目前福利院共有250多位老人,由于老人大多高龄且需要卧床,护理区域在增加消毒措施后,将向家属进行探访开放,每周二、三、六开放3天,每天开放2批次,每批次35位老人,每位老人每次最多2位家属探访。目前,福利院做好了各项严格的防疫措施,如在大门入口处,家属需出示随申码、行程码,测体温后才可进入,在进入护理区域前,家属需要穿好隔离服、鞋套,并进行手部消毒。
值得一提的是,本报曾报道的《给美珍的100多封情书,写尽爱情最美好的样子》,美珍阿婆就住在金山区社会福利院梅州分院,至截稿前,记者得知,美珍阿婆的老伴张世发老伯是第一个预约的家属,时隔多月,老人又能和日夜思念的美珍见面了。
为老服务活动有序开展
已暂停活动许久的闵行区江川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从今天起恢复各类活动的开展 。由于该中心经常开展各类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社区为老服务活动,加之还有较为固定的日间照护中心的住养老人,因此,为了疫情防控需求,中心已设计好了进入中心的指定路线,并通过电子显示屏告知老人相关规定。
据了解,此前,该中心人员较为密集的文娱活动都已暂停了,而此次恢复仍将采取限流措施,“单个空间的活动人员不能超过15名,中心总体活动人员不超过50名。”相关负责人王一鸣表示,不少自发团队、兴趣小组等到中心组织开展活动,都会被提前告知限流人数。“像手工课、观影活动等中心组织的活动,社区老人们也会遵守相关规定,主动错峰参加。”
家住宁波路上的宋阿婆,在得到电话通知后,昨日一早,走进了南京东路街道长者照护之家,测温合格后,她在活动室里见到了几个月不见的“老伙伴”,几位老人热络地聊起天来。据相关负责人叶文军介绍,目前街道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