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藏书楼修缮后重新开放,中外报刊珍藏展开幕

在老报纸中回望“历史的底稿”

2021-02-23    作者:本报记者 程峰

1.jpeg

在漕溪北路上,有处白色拱形人行道,隔着前方的铁栅栏,可见两幢欧式小白楼 ,这就是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 。在历经为期近7个月的修缮后,这里重新对公众免费开放。“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以来的中外报刊珍藏展”作为重新开放后的首展,使市民得以在品味焕然一新的老建筑的同时,徜徉于17世纪至21世纪数十个国家的“报刊长河”。

  

  

  

老报刊讲述历史故事

  

  

  徐家汇藏书楼创办于1847年,重修于1896年,为南北交错的两幢建筑。它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曾名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或汇堂石室,1956年,它并入上海图书馆。

  穿过南楼的一楼门厅 ,右手边就是展厅。据介绍,“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以来的中外报刊珍藏展”的展品为17世纪至21世纪数十个国家的90余件重要老报刊,展品主要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提供。其中,年代最早的是1665年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绘制的《中国新图志》,这是西方最早绘制出版的中国地图集,年代最早的报纸展品是 1675年6月28日出版的《伦敦宪报》。而年代最近的展品是去年 5月24日的《纽约时报》,当天该报专辟讣告专页,纪念全美1000名新冠肺炎死难者。有的老报刊上登载了影响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比如1865年4月15日的《纽约先驱报》,头版头条是林肯遇刺的消息。有的是具有影响力的报刊的独特刊号,比如《世界新闻报》的停刊号。

  在展厅现场,市民游客们看得津津有味,年过七旬的杜老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被1993年4月1日出版的《中国青年报》第6版的《说得跟真的一样》专版所吸引,只见上面有《博士可生第二胎》《2020年去月球炒地皮》《济南将铺设啤酒管道》等内容十分幽默诙谐的“假新闻”,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官媒上最早的愚人节内容,“我还记得,那天自己和很多人在单位里看到这张报纸。大家都没有看清版面上的提示,也不知道什么是愚人节,还以为是真的!”

  

  

  

盼更多区域能“有限”开放

  

  

  工作人员表示,除了展品外,徐家汇藏书楼本身亦是一座值得“阅读”的老建筑。据了解,这里原先只有3间用来藏书的“修士室”。在1867年至1868年间,名为“神父楼”的南楼建成,在此后的60多年间,这栋楼经过多次改扩建,最终固定为四层坡顶的外廊式建筑。北楼即“大书房”,它建于1897年,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为上、下两层双坡顶。其上层为西文书库,藏书布局与梵蒂冈图书馆类似 ,书架落地到顶,中部设有腰廊,供上下取书,存放自15世纪以来出版的50000余册各类西文文献。下层为中文书库,建筑结构与明代宁波天一阁使用相同的出典,藏书按照经、史、子、集、丛分列五部,曾经藏有中文古籍 120000余册。

  不过,徐家汇藏书楼如今只对普通游客开放南楼一楼门厅和展厅,这令到场的不少游客略有失望:“原以为修缮后,北楼大书房会开放,没想到就连南楼的二楼楼梯也不能上。”不少现场的游客建议,是否可采取预约、限流等措施,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不定期开放楼内其它部分区域,让爱书人们更好地领略174年间东西文化交流的魅力。

  

  

  

参观小贴士:

  

  

  “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以来的中外报刊珍藏展 ”展出时间:即日起至4月9日,上午9:00至下午4:00(下午3:45起停止入场,周日周一闭馆)

  地点:漕溪北路80号

  公交线路:乘坐地铁1号线至徐家汇站,从8号口出,步行150米即达

  预约入场方式:观众可在工作时间段内拨打64874095预约,观展时须遵守相关防疫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