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12日,本报刊登了《蹲不下起不来,坐不稳一直滑》的报道,文中提及读者孙老伯如厕不便的尴尬。报道刊发后,引发许多老年读者的共鸣,本报新闻热线收到大量诉说类似遭遇的来信、来电。
近日,记者再次走访11月报道中所提及的几座公厕。位于凯旋路833号的公厕,此前存在坐厕少蹲厕多、蹲厕间均未安装扶手的问题,如今,这里并无任何改变。记者联系了当时曾接受采访的一位市民李老伯 ,他表示过年期间,自己更不“方便”:“那个公厕对面就是天山公园,穿过马路,再往公园里走5分钟,就能进入公园里的公厕,那里的蹲厕都设置了助力扶手。但从大年夜到正月十五 ,公园在晚上六点就闭园。在这两周时间里,我晚上在附近散步只能去没有扶手的公厕里‘方便’了。”
根据2017年本市发布的新版《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在“固定式公厕”设计要求中,有 对于无障碍设施的规定:“男女卫生间各需安装一个带助力扶手的坐便器”,但对蹲便器则没有相关要求。因此,去年11月报道中所提及公厕的配置是符合规定的。
在回访过程中,多位老人对此表示异议。在天宝西路180号的公厕旁,3位家住附近小区的老人表示,这片区域全都是老公房小区,老龄化程度较高,但公厕的蹲厕却未设置助力扶手。“既然《设计标准》的前言中提及‘充分考虑老龄人群需求’,在制定相关条款时,有关部门为何忽视了这个需求呢?无障碍厕间的比例太低了。”
“过两条马路是赤峰路,在那里的公厕里,所有蹲厕都设置了助力扶手。”几位老人戏言,如果要说新年新愿望,首先就是这个天天要遇到的实际问题:“希望有关部门听到我们的呼声,希望自己家门口的公厕也能早日被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