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纷纷提出意见和建议,希望推出更多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技术应用

如何帮助老年人迈过“数字鸿沟”?

2021-01-26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传统的生活方式被数字化、智能化所取代,扫码付钱、刷脸进门、手机叫车、线上预约……突如其来的改变让不少老年人措手不及 。去年底,申城出行APP为老年人设置的“一键叫车”功能引发关注;近日,滴滴也上线了专为老年人设计的叫车小程序——“滴滴关怀版”。而这些都是为老年人消除或跨越“数字鸿沟”的开始。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提出了帮助老年人消除数字鸿沟的意见和建议。
 
 
 
老人日常生活缺乏“长者版”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将关注点放在了数字鸿沟这一问题上。2020年12月,临港人工智能开发者大会发起了从供给侧消弭“数字鸿沟”,解决老人应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倡议 。
  事实上,包括“随申办”“滴滴出行”等不少软件都推出了“长者版”,大部分医疗卫生、展览场馆等场所,也针对长者采取了人工服务的措施。不过,人大代表季昕华认为,时下跟老百姓衣食住行等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还“鲜有‘长者版’,老年人难以享受消费互联网的便捷”。此外,季昕华觉得,日常生活中仍缺少便捷的智能终端。“许多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行为都与智能手机绑定……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有着许多不便,也缺乏便捷智能终端解决这一现象。”
  政协委员高向东在提交的《关于推广上海老年人智能手机学习使用的建议》中提出,经调查发现,老年人对于智能机的学习使用存在障碍。一是老年人认知机能衰退、视觉听觉功能下降,加之缺乏相关智能设备的使用经历,使他们在与智能设备接触过程中有较强的不适感和无力感。同时,智能手机的发展迅速,其功能不断地更新,而现阶段较少有针对老年人需求的智能机 。三是子女陪伴较少,少有教老年人去使用智能机,社区缺乏专门的培训课程,导致老年人对于智能设备的学习使用缺乏途径 。
 
 
 
对APP和终端适老化改造
 
 
  在《优化线上线下服务渠道 ,消除数字鸿沟,让老年人充分能享受数字化生活》的建议中,季昕华提出,希望推出更多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技术应用,例如各类与衣食住行相关的“长者版”APP等。
  人大代表吉玉萍也在《关于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中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建议》中提出,开发更便于老年人操作使用的数字终端产品,把技术从“一网办”向“一键办”再做升级,真正提升数字化对老年人群体的可及性。此外,吉玉萍还提出,应扩大身份证件、社保卡、老年卡、医保电子凭证等证件的通用范围,深化兼容并包的服务模式。
  高向东建议,在技术上应积极探索适合老年人需求的软件,设计推出针对老年人特点的“专用手机”,同时,也建议家人远程控制老人智能手机的功能,远程帮老人进行包括叫出租车、在线预约挂号和付款在内的各种手机应用操作。而社区、养老院、老年大学等不妨及时开设相关课程,培训老年人如何使用智能产品 。
  人大代表吴坚在提交的《关于上海数字城市转型进程中要让弱势群体跨越“数字鸿沟”的建议》中提出,对公共服务类网站和APP进行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其中应涵盖政府、社会组织、新闻资讯、交通出行、金融服务、社交通信、生活购物、搜索引擎、旅游出行和医疗健康等领域 。
 
 
 
提升老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
 
 
  吴坚在建议中还提到,应针对视力障碍人士推动网站和手机APP与读屏软件做好兼容,解决“验证码”操作困难、按钮标签和图片信息不可读的问题 。针对肢体障碍人士,引导网站和手机APP支持自定义手势,简化交互操作,推出更多贴合肢体障碍群体需求特点的互联网应用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黄山明在《关于数字时代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建议》中也提出,应加强信息无障碍法规制度建设,加快推广便利普惠的电信服务,扩大信息无障碍终端产品供给 。
  不过,迈过“数字鸿沟”的同时,不少老年人因对网络安全知识缺乏了解,导致个人信息外泄或遭受网络诈骗的新闻也屡见不鲜。“采取切实措施保障老年人网络信息安全。”季昕华认为,应加大老年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培训和宣传教育,提升老年人对虚假信息的甄别能力。吉玉萍表示,应加强防网络诈骗、电子通信诈骗知识宣传,帮助老年人掌握防骗知识技能,“帮助他们有更多路径掌握新知识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