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后的团聚

“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以来,市救助管理站救助821人次,甄别精神障碍、智力障碍等特殊人员95人,组织安排护送返乡29批次47人

2021-01-14   

1.jpeg



昨晚,离家40多年的曲常顺(化名)在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回到了家乡,与多年未见的母亲和弟弟吃上了一顿团圆饭。“哥哥离家的时候,我只有8岁……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盼望着他能回家。”抹着眼泪,弟弟曲常青(化名)紧紧拉着哥哥的手,不住感谢着救助站工作人员,“幸亏有你们,没有放弃我哥哥”。
  
  
  
  

六旬老人来自何方?
  
  
  去年12月28日,宝山区大华派出所接报一起流浪人员求助的警情。由于未能在系统中查找出匹配的身份信息,民警在护送他完成核酸检测后,将他转送至宝山区救助管理站。
  “从体貌上看,他大约60岁,头发、胡须十分杂乱,身上还时不时会抠出个跳蚤。”宝山区救助管理站副站长杨勇峰回忆说,老人于12月29日晚九点被送至救助站,精神萎靡,不愿与工作人员沟通,抵触情绪十分明显。“我们能从他口中得知的信息,只有他自称李强胜,来自山东龙口。我们只能根据他的自述,暂时先通过‘今日头条’推送相关信息,还联系了当地的相关部门,但一直没有查到他的户籍信息。”
  1月5日,市救助管理站的两名工作人员来到宝山站,协助进行甄别。这一次,又有了些微进展。在工作人员反复耐心的引导下,老人改了口,透露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叫“曲常顺”。但工作人员对其他信息仍旧一无所知,无论是人脸识别,还是通过“曲常顺”这一姓名在数据库中查找,都无法查找到更多有效信息。
  
  
  
“身份密码”慢慢浮现
  
  
  甄别工作眼看就要陷入停顿,怎么办?申城寒潮来袭,市救助管理站在配合公安、城管等部门开展街面巡查的同时,也始终牵挂着曲常顺。1月7日,市救助管理站“甄・爱”工作室负责人唐怀斌带着工作人员,来到宝山区救助站再次开展甄别。
  唐怀斌仔细观察后发现 ,老人自我封闭,不太愿意跟人讲话,但其实能听懂他人言语 ,精神状况也尚可。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要让他放下戒心 。递上一杯热茶、一桶泡面,唠嗑就开始了:“天那么冷,你又那么大年纪,想不想回家啊?”“这些年,你都在哪里?打过工吗?”在边吃边聊的氛围中,曲常顺终于张开了口,偶尔会蹦出一两个词语。
  转机出现了。唐怀斌的耳朵敏锐捕捉到了曲常顺的只言片语:“这不对啊!都说乡音难改,这把年纪的人说话多少总带着点口音,但他自称山东龙口人,却没有胶东口音,反而带着点东北口音。”唐怀斌回忆说,当自己向曲常顺指出他的东北口音时,老人明显顿了顿,这才慢慢说起自己小时候在辽宁抚顺生活,后来随着父母举家迁往了河南。
  “那你读过书没有?”“读过,上过高中。”“是哪个学校呀?”“好像是什么子弟学校。”“河南的家怎么样还记得吗 ?”“是个大院,我在大院里长大。”……曲常顺的“身份密码”在一问一答中逐渐开始明朗。而这时,有着丰富阅历和历史、地理知识的唐怀斌又有了新的头绪:上世纪60年代,曾有一批东北重工业工厂内迁 ,曲常顺口中的“大院生活”“子弟学校”,结合他的年龄,基本能对得上号。
  根据这一信息,工作人员立即上网检索,并根据曲常顺的自述,锁定了“中色有限公司”――这是他父母当年工作过的单位。
  
  
  
破解信息,心门打开
  
  
  唐怀斌说:“我感觉,当‘中色有限公司’这一关键信息被破解后,曲常顺一下子打开了心门。”当时,曲常顺长叹一口气,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原来,曲常顺生于1958年,曾在河南洛阳冶金部子弟中学就读高中。1978年,因感情受挫,他一时想不通便自暴自弃 ,从此离开家乡浪迹天涯。这些年来,他一直在上海及周边地区流浪,打工过也乞讨过,但就是没有和家人联系过。
  “都说叶落归根,早早回家去颐养天年吧!”工作人员把曲常顺言语和眼神中对家人的歉意看在眼里,耐心劝解他早日放下心结,与家人团聚。终于,曲常顺低声喃喃道:家中有个老父亲,还有个弟弟叫曲常青 ,他离家那一年,弟弟只有8岁……工作人员抓住这一关键信息 ,立即联系了河南洛阳当地的户籍民警王警官,经查询,确认当地有一位名叫“曲常青”的人员与所述情况基本吻合,并确认曲常顺确系其哥哥。
  当天,兄弟俩通过手机见了面。虽然40多年未见,但在视频接通的一瞬间就认出了彼此。手机那一端,曲常青含着泪水说:“父亲已经离开人世了,但母亲还健在,这么多年来我们从没想过要注销你的户口 ,每天都期待着你能回家……”得闻此讯,曲常顺的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喃喃自语道:“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昨天中午,在市救助管理站和宝山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护送下,曲常顺乘上了回家的高铁。这一段长长的、40多年的归家路,终于落幕在老家里的那一桌热气腾腾的团圆饭上。
  
  
  
想方设想,找到“家”
  
  
  据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康清萍介绍,去年12月13日本市启动“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以来,全市救助821人次,甄别精神障碍、智力障碍等特殊人员95人,组织安排护送返乡29批次47人。“这些人中,有的无法顺畅表达,有的因户籍被注销查找不到资料,也有的因为经历坎坷,不愿意提及自己的过往 ,这些都给甄别带来了难度。”康清萍说,很多时候,当人脸识别、数据比对等高科技手段都不起效的时候,甄别工作往往会回归到最传统的方式:工作人员用人与人之间“以心换心”的沟通,在一大堆信息中,通过自己的阅历以及平时积累的知识,包括对全国各地方言的辨识、对社会变迁历史的掌握、对地理知识的熟悉等等,从中捕捉到真实有效的信息,最终破解受助人员的 “身份密码”。
  “甄别工作越是难,我们越是要迎难而上。我们要穷尽每一种方法,想方设法帮他们找到家。”
  
  
  
  
  图片说明:昨天下午,离家40多年的曲常顺(左二)在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登上回家的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