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意定监护”?如何进行医疗预嘱?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如何运用即将施行的民法典合理地保障自身权益?为了让更多社区居民知晓民法典,12月初,杨浦区在平凉路街道成立扶老助残法治基地,一支由专业律师和社区法治专员组成的专业队伍,“辐射”辖区内多个街道,走入社区开展“微课堂”,为居民解读民法典并提供无偿的法律服务 。
用法律手段助老人“老有所依”
家住杨浦区江浦路的徐老伯今年80岁,他和老伴育有4个子女,日常老夫妻俩和小儿子居住在一起。前几年患病,徐老伯身体已大不如前 。“现在岁数上去了,腿脚也不好,我很担心将来为了照顾我们老夫妻俩,还有房子如果动迁,今后几个子女之间会产生财产纠纷。”上周,在街道新近成立的扶老助残法治基地里,徐老伯在现场向律师说出了自己的烦心事 。
经过协助和调解,律师为徐老伯解释了民法典相关条文,“支招”徐老伯通过“意定监护”,和小儿子达成共识,由小儿子作为意定监护人。这周在律师的协助下,老人和小儿子去公证处完成“意定监护”协议公证。这下,徐老伯心里吃下了“定心丸”,由于指定他的小儿子作为监护人,当他或老伴失去民事行为能力时,老人的生活照顾、生病治疗等方面都将“老有所依”,也由此避免因照护及财产等问题引发家庭纠纷。
“我们在社区工作时 ,发现城区越来越老龄化了,而且老年居民常常会遇到‘生存’刚需,但他们不知道如何依靠法律,特别是即将施行的民法典,来合理地保障自己的权益。”上海律佑社会治理法律服务中心谢东律师说,在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后,他们组织专业律师学习民法典,从“意定监护”着手,一点点“吃透”相关法律条文,随后推出了“走进民法典”普法项目。
从“意定监护”开始科普民法典
日前,由专业律师和社区法治专业成员组成的团队 ,一次次走进居委会、养老院、老年协会、学校等地,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普法及法律服务。同时,结合普法内容,律师们编撰了《走进民法典·监护篇》手册,在社区讲座时免费发放给居民。
“老人们听得非常认真,同时也会向我们反映他们的困惑 ,并寻求帮助。”谢东说,像徐老伯的案例只是居民法律需求中的一个个案。在科普的过程中,民法典中和百姓息息相关的法律条文,会通过“继承权”“居住权”等不同主题的相关解读 ,让更多居民知晓熟悉民法典 ,帮助他们了解民法典,也能运用法律切身地维护好自身权益。
在继续“微课堂”的同时,目前律师团队已开始着手编撰《走进民法典·继承篇》等系列手册,在这些手册上不仅有深入浅出的解读和案例,也有配套的相关法律流程、文书样式等,以帮助“零基础”的居民了解和使用。
有关统计显示,杨浦区60周岁以上老人已占到户籍人口的37.7%,以平凉路街道为例,60岁以上户籍老人3.4万名,约占街道总人口的41%,并呈现老龄人口基数大、高龄多、空巢化等特点,而法律服务作为区域助老服务的一个环节,越来越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