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2020-12-05    作者:本报记者 吴玮 彭玥

1.jpg
2.jpg
3.jpg
4.jpg


  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不懈;他们的行动并非伟大壮举,有的只是发自内心的为社会发一分热;他们,并未在许多纪念册上留有姓名,但他们却以善意的涓涓细流滋润了人心、温暖了他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今天是国际志愿者日,在我们身边,总能见到不求回报、默默奉献的志愿者们,用自己的爱心和汗水,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走近四位志愿者,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手把手教长辈“玩转”智能手机

  

  

  “伯伯你找到了吗,就在这里,按一下就选中了,然后再点这个按钮就发送成功了。”二十出头的曾茜正手把手地教老人如何在手机里找图,发到微信上。自从成为社区微信课堂的志愿者“老师”,还在读研究生二年级的曾茜,每到上课日,辗转近2小时路程,赶到外滩附近的虎丘居委 ,为平均年龄70多岁的爷叔阿姨们培训智能手机的使用。

  “老师,老师,这个怎么弄,我又忘记了。”1个小时的课程结束后,不少老人围在曾茜身旁 ,悉心讨教,一声声“老师”让小曾不禁腼腆地笑了。“这是我第一次给这么多叔叔、阿姨‘上课’。”曾茜说,和之前做志愿服务不同 ,这次成为社区老人智能手机使用技巧提升项目的志愿者,让她觉得特别有意义。

  “如何通过手机看病、出行、线上支付,这些对现在的老人们都挺重要的,但很多老人不会操作APP,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曾茜说,几个月前,她就读的华东理工大学,由老师带领研究生,参与到共建社区的项目中 ,在和居委多次沟通中,他们发现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使用需求又多又迫切。小曾为了深入浅出地教老人们如何用智能手机,根据社区事先调查问卷上老人们的需求,上网查找资料,第一次做课程材料花了好几天。

  “我们很需要这样年轻的志愿者来到我们社区。”虎丘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丁卫华说,亲切的小曾很受老人们的喜欢,每次上好课,老人们都会自发地鼓掌感谢 ,更是在学了微信后,纷纷在微信群里,和小曾老师积极互动。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如果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我自己也会感到很有价值。”已经做了5年多志愿者的曾茜说,做志愿者,并不是简单地提供志愿服务 ,要找对需求和群体,既能帮助到别人,也能让自己感到快乐!

  

  

  

  

“孤独热线”传递温暖的声音

  

  

  “阿姨,侬好,我是‘心悦夕阳’的许茂华,最近好口伐?”在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心悦夕阳”心理咨询工作室里,一头银发的许茂华亲切地和一位独居老人交流。74岁的许阿姨是一名社区心理咨询志愿者,和黄浦区200多位心理志愿者一样,她温暖的声音,让这条专为社区孤老、独居老人开设的“孤独热线”,成为电话另一端老人们的“守护天使”。

  退休前,许阿姨在教师岗位工作了近30年,退休后,热心的许老师成了一名志愿者,活跃在社区里。5年前,她的志愿者身份又多了一层:社区心理志愿者。

  “其实,我以前并不懂什么是老年心理咨询,我一边接受培训,一边开始和老人进行交流 。”许阿姨说,每周轮值接听“孤独热线”,2个多小时的时间让她倍感充实。“我不会说什么大道理,先倾听老人述说,帮着分析分析,再疏导一下老人心头的烦心事 。”许阿姨说,她接听的热线电话到底有多少个,已经记不清了,但她慢慢摸索出,如何和不同年龄、个性的老人打交道,通过“闲聊”,再得知老人话语背后的“心病”。

  许阿姨坦言,这条“孤独热线”对这些独居老人很重要 ,也让她身为志愿者,感受到这份精神慰藉服务的价值所在。通过沟通、疏导,电话那一端的老人时常带来积极反馈,这让许阿姨很是欣慰。

  “我们的社区心理志愿者以老年人为主,他们有个共同点,都有着良好的心态,就是我们常说的‘人老心不老’。”黄浦区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浦骏说,这些社区心理志愿者在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他们能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在接受专业的培训后,通过倾听、共情、分享,他们为社区有需求的老人发现和分析困惑,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源,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小广告“较劲”十年的马大姐

  

  

  身穿绿马甲,一手拿铲子,一手拎小桶,只要见到各种小广告 ,喷水、上铲……几分钟后,小广告被一一铲除。在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控江东三村小区,每天都能看到这样一位老人利索行动的身影。在她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 ,社区里的“牛皮癣”几乎消失殆尽。这位老人名叫马凤梅 ,今年72岁,是社区里的居民,也是居民口中交口称赞的志愿者“马大姐”。

  说起马阿姨和志愿行动结下的缘分,要从10年前的上海世博会说起。“当时社区需要志愿者,我就报名参加了。”快人快语的马阿姨说道。世博会结束后,社区开启了全国卫生城区创建行动,“我注意到小区被小广告贴得乱七八糟,常常是清除掉了,一会儿又出现了,居委干部们要花很多时间去弄,他们就这么点人手,还有很多社区工作要做。”马阿姨二话不说,主动将小区99个门栋的小广告清理工作承担了下来。

  十年如一日,马阿姨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治“癣”经。对于已经贴在楼道、门口的小广告,马阿姨说,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清理,还比较容易清除,放得久了就不好弄了。不过,这两年,小广告是越来越难清理了,马阿姨说,几年前贴小广告用的是糨糊、胶水,“现在用的都是黏性很强的强力胶,可能他们贴上只需一秒钟,我铲掉至少要花好几分钟。”

  由于长期与贴小广告的人员“斗智斗勇”,马阿姨逐渐摸清了小广告出现的频率,“基本上,他们两三天一贴。”马阿姨说,为了减少小广告出现的源头,她时常会根据上面的地址主动去找他们,劝阻其不要去小区张贴小广告。久而久之,周边的不少店家都知道控江东三村有一位马大姐,贴广告常会“绕着走”。

  现在,每栋居民楼的外墙和信箱上鲜有“牛皮癣”。

  

  

  

  

传递正能量的“超龄”志愿者

  

  

  在上海动物园,除了工作人员,与游客们接触最多的 ,便是身穿绿马甲的志愿者。在118位社会志愿者中,竺士雄是年龄最长者,换句话说,他是唯一一位老年人。今年67岁的竺士雄退休后便走出家门,参加社会活动。

  2015年的一天,竺士雄看到上海动物园发布了“西郊情怀”征文通知,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自己小时候第一次去西郊公园(上海动物园旧称)的场景,于是决定参加征文比赛,并最终获奖。没过多久,动物园邀请竺士雄参加活动 。当看到园里有不少身穿绿马甲的志愿者为游客提供服务,竺士雄动心了,主动请缨要加入志愿者队伍。就这样,竺士雄作为唯一一位“超龄”志愿者一直服务至今 。

  竺士雄和他的伙伴们除了做科普工作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劝阻投喂。不过,在他看来,劝投也要有技巧。一日,竺士雄发现,一位妈妈手拿塑料袋包裹的食物正准备投喂给动物,他赶忙上前对妈妈身边的小姑娘说:“小朋友,如果一个陌生人随便给你吃零食,你能吃吗?”小姑娘摇摇头。竺士雄又说:“对了,所以游客也不能随便给动物吃东西对吗 ?”这时,小姑娘主动阻止了妈妈投喂动物。这样的劝投场景数不胜数 ,竺士雄也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了不少年轻气盛的志愿者 。

  就是这样一位热心、积极、认真的志愿者,在接受采访当日,却迟到了10分钟。原来,半途中遇到一起纠纷,围观群众不少,却没人出面劝阻。竺士雄即刻出面,阻止了纠纷进一步升级。这也正应了竺士雄采访中多次提及的一句话,“正能量的活动,我都会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