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间坐厕少蹲厕多 公交候车亭座位又高又滑

蹲不下起不来     坐不稳一直滑

2020-11-12    作者:本报记者 程峰

  

  “有些公共卫生间的蹲厕间内没有扶手,老年人特别不方便,上个厕所要遭遇蹲下难、起身难的‘两难境地’。”最近,读者孙老伯来电反映,在使用公共卫生间的时候,由于蹲厕间内没有设置助力扶手,年过七旬的他起身时非常吃力。

  

  

  

坐厕太少  蹲厕没扶手  老人“方便”不方便

  

  

  76岁的孙老伯表示,静安区晋元路351号的公共厕所,男厕所设有一间坐厕和两间蹲厕,为减少排队时间,他经常选择后者。不过,蹲厕间内并未安装扶手,“起身时,我只能用手紧紧捏住厕间门上的插销,借把力。”

  记者前往孙老伯所说的这间公厕探访,发现在男洗手间的蹲厕间内,的确并未安装助力的扶手;唯一的一间坐厕,排队等候时间较长,不少老年人不愿等待,只能选择使用蹲厕。

  上述现象并非个案,记者走访其它区域时发现,位于凯旋路833号和天宝西路180号等处的公厕中,也存在坐厕少蹲厕多、蹲厕间均未安装扶手的问题 。

  这样的配置是否符合规定?记者查询发现,根据2017年本市发布的新版《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在“固定式公厕”设计要求中,有对于无障碍设施的规定 ,“男女卫生间各需安装一个带助力扶手的坐便器”,对蹲便器则没有相关要求。因此,上述公厕的配置是符合规定的。

  

  

  

“这种椅子,设计者本人爱坐吗?”

  

  

  除了公厕,孙老伯还反映了出门时遇到的另一个问题 :“公交候车亭座椅坐起来很不舒服,椅子太滑。”

  孙老伯反映的这个公交候车亭位于天目中路晋元路站,记者在现场发现,座椅宽度约为20厘米,为不锈钢材质,座位表面有弧度,遍布着小孔。一位正在候车的老人说道:“身子稍微往前动一动,就容易滑下来。试问设计者本人喜欢坐这种座椅吗 ?”

  记者走访了长宁、黄浦、静安和虹口等区的20多个公交候车亭后发现,此类现象较为普遍。在虹口足球场站等站点,由于候车亭座椅的高度较高,不少等车的市民需将腿伸直后才能就座 。

  对此,上海巴士集团候车设施管理部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些座椅设计符合《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公共汽电车中途站候车设施配置规范》的规定。他还表示,有的候车亭座椅之所以较高,这和所在区域的人行道改造有关 ,“有的路面被改得较低,这样一来,座位的高度就相应变高了 。”

  不过,他表示,他们也非常理解老年乘客的诉求,经历数年的改造,巴士集团旗下公交候车亭的大量座椅已由倾斜式改为平坐式,“如果老年乘客发现哪个候车亭的座椅有问题,欢迎拨打集团热线电话962284反映情况,我们会尽力提供帮助。”

  

  

  

■记者手记

  

  

公共设施设计应有“老人视角”


     

  对广大老人来说,公厕和公交候车亭都是外出时使用频率很高的公共服务设施。虽然这两类设施的设计和建造符合相关标准,但在“适老化”方面,相当一部分现有设施仍存在不小的提升空间。

  新版《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的前言中提及“充分考虑老龄人群需求,增加相关条款”,标准明确规定,每间公厕应至少设一个无障碍厕间。但随着城市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现有公厕的无障碍厕间数量和所占比重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相较2017年实施的“公厕标准”,“公交车站设置标准”——《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公共汽电车中途站候车设施配置规范》,则已经实施了11年之久。一位已退休的公交行业管理人员认为,这份规范中的不少内容,如今已显得不合时宜。

  不少受访老人都向记者表示,相关行业标准需要加快修订。他们呼吁设计者应学会换位思考,能从“老人视角”出发,进一步提升这两类公共设施的无障碍程度,为老人提供更方便、更舒适的如厕空间、候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