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户一方案”换来“一平方米的幸福”

百年老弄堂卫生设施增设工程多方协力,解决居民如厕难

2020-11-07    作者:本报记者 吴玮

 

  如厕如何足不出“户”?或许住在新式楼房中的居民并没有这样的困惑,但这却是不少老式里弄且日常要用手拎马桶和痰盂的居民们最大的心愿 。面对排污管线路走向难、楼上楼下邻里间存在矛盾等问题,黄浦区局门路225弄的属地物业在卫生设施增设工程过程中,为一家一户定制安装方案,通过和居委一起协调沟通,一个个老大难问题最终得到破解。日前,百年老弄堂的386户居民迎来了来之不易的“一平方米幸福”。

  

  

  

老房改造难  邻里协调难

  

  

  狭窄的弄堂,昏暗的走道,陡峭的楼梯……建造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黄浦区局门路225弄,是典型的旧式里弄住宅 ,多为二层砖木结构。在这条“百岁”老式弄堂里,90多个门洞里住了368户居民。面积大的不过十多平方米,小的也就五六平方米 ,在居民们看来,这里的居住环境就像“72家房客”里那样,挤得满满当当。

  从2006年起,老弄堂开始了卫生设施增设工程 ,但遭遇房屋结构安装难、邻里调解难等诸多难题。永理置业副总经理张俊成告诉记者,在改造过程中,先分批次地给有条件的部分居民家增装卫生设施,安装抽水马桶。对于存在困难的住户,则是“一户一个方案”。如面积小,就通过更换马桶款式、排污管沿着墙面排到室外等办法 ,一次次地为住户家的空间做“减法”,尽可能多地腾出空间。

  在小区卫生设施增装的过程中,最令人头痛的就是邻里纠纷导致的“耽搁”。如二楼的一户居民要装抽水马桶,马桶装在哪里,排污管如何走向?那得看楼下的居民是否同意。“你家马桶装在我卧室床头上,那肯定是不行的。”一楼的居民这样说。

  在物业、居委的牵头下,一次次调解、沟通下,马桶位置从这一头挪到了另一头 。但因房屋条件受限,排污管的走向又给施工人员出了大难题。永理置业的工程师绞尽脑汁,最终确定方案,把设定安装的普通抽水马桶改装成向上排水的电马桶 ,解决了难题。

  

  

  

定制化方案解决老人如厕难

  

  

  “现在用上了抽水马桶,真的方便多了,我们心里真的开心。”73岁的杜老伯和老伴两人住在10.2平方米的二楼单间里 ,日常他们上下楼的“必经之路”是一个老旧木梯,梯面异常狭窄。夫妻俩都是残疾人,每天上下楼梯倒痰盂成了他们的“大工程”,每次至少要十几分钟。“我们倒了大半辈子马桶,就希望早日能用上抽水马桶。”杜老伯说,小区开始分批进行马桶改造后,工作人员也多次上门查勘,但发现他家存在一个“致命伤”——底层居民家天井搭建屋面高于他们家二楼楼板高度,造成排污管无法水平向下,这使得工作人员多次安装马桶都未装成。就这样,夫妻俩的心愿一拖就是好多年。

  在得知居民的迫切需求后,物业和施工方商量了多次 ,最后琢磨出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解决方案,引用新技术污水提升泵,再安装最新款的电马桶 。“虽然改造起来比较困难 ,但最后还是解决了老人的困难。”物业经理江涛说。

  截至目前,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一户一方案”让这条百年老弄堂的居民终于告别了手拎马桶和痰盂。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