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近在眼前,我却只能绕路”

在很多老人眼中,没有电梯的过街人行天桥俨然成了一道道难以迈过的“坎”

2020-11-07    作者:本报记者 程峰

 1.jpg
2.jpg 

  家门口的天桥给市民提供了出行便利。但是,随着年事渐高,不少老年人“爬”天桥倍感吃力。八旬市民陈老伯反映,他家附近的延安西路江苏路路口有座天桥,很多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都在它的另一端。但这座天桥没有电梯,为了不伤膝盖,他只得选择绕远路。

  

  

  

去菜场来回“爬”80阶楼梯

  

  

  81岁的陈老伯家住江苏路825号,该小区位于延安西路南侧。他表示,距离自己家1公里内的菜场和邮局都位于延安西路北侧,要想前往这两个地点,延安西路江苏路路口是必经之路,这里有座过街人行天桥,9个上下入口均有40多阶楼梯,其中只有一个与71路中运量公交站台相连的上下入口旁安装了电梯,“每次上下天桥,我的膝盖就隐隐作痛。”

  “如果不走这座天桥,我就只能绕远路。”陈老伯说,他有时向东经过华山路和镇宁路,再过马路至延安西路北侧,或者在江苏路上往北走一段路,再沿西面的昭化东路过马路,“虽然不用爬楼梯,但我去买菜的话,光是来回就要走50分钟左右。”

  家住宛平南路的冯老伯也有类似的烦恼。他向本报反映,家对面的徐家汇公园原本是他和老伴最爱去的健身和休闲场所,但是,肇嘉浜路宛平路路口的天桥也没有安装电梯,最近一年,他俩只得“知难而退”。记者走访发现,成都北路延安中路等十字路口的天桥也存在此类现象。

  

  

  

期盼有电梯的天桥更“适老”

  

  

  和冯老伯相比,家住天钥桥路的胡阿姨“爬”天桥时比较轻松,但她却对天桥的设计感到困惑。原来,肇嘉浜路天钥桥路路口的天桥安装了4台露天自动扶梯,但它们都是上行扶梯,“这座天桥有点高,下台阶时,我总是紧紧地扶着扶手,一步步往下走,生怕摔跤。天桥北面通往商场,不装下行电梯是可以理解的,但南面的两个上下入口是否也能安装电梯呢 ?”

  对此,记者致电相关部门,对方表示,该天桥所在区域不具备在一个出入口同时安装两部自动扶梯的条件,考虑到上行比下行要累,所以安装的是上行扶梯 。

  和肇嘉浜路天钥桥路路口的天桥不同,中山北路交通路路口有座两端都已安装厢式垂直电梯的天桥。这座天桥横跨火车轨道,是附近居民和来往行人的必经之路。虽然设施较为先进,不过,看着电梯入口处的“温馨提示”牌,家住桥北面的张老伯叹着气说:“这座电梯的运行时间是每天上午7点到晚上7点。这就很尴尬了,因为距离这里最近的地铁站点在桥的南面,如果我晚上7点后出地铁站回家,就只能‘爬’四层楼高的楼梯。如果遇到下大雨,过桥就变得更加费力了。我感到不解的另一个问题是,电梯入口处的另一块牌子上写明,这是老弱病残专用电梯,但我常常要和年轻人一起挤电梯。”

  

  

■记者手记

  

  

让“天路”变“坦途”

 

     

  对老年人而言,没有安装电梯的这些天桥成了较难行走的“天路”。如今,老房加梯的进程不断加快 ,那么,天桥加梯、现有电梯设施优化和管理水平提升的进程能否也快一些 。毕竟,它们大多也是市民的“必经之路”。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一个多月前,修缮已久的枫林路天桥全新亮相,同时投入使用的还有新加装的两台垂直电梯和两台双向自动扶梯 。徐汇区有关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这座天桥的无障碍改造工程克服了同时加装两种电梯的多重技术难题 ,其中自动扶梯的设计宽度也小于常见类型,这为成功安装双向自动扶梯扫清了先天条件不足的障碍 。这座天桥有望成为其它旧天桥的改造“样板”,让更多“天路”变“坦途”。

  

  

  

  

   

■相关新闻

  

  

不会线上购票 老人无缘电影

  

  

  “去电影院买票时,发现只能线上购票,但不会手机上买票,怎么办?”由于疫情期间,电影院实行线上购票,不接受现金现场购票,这让一些不用智能手机或电子支付的老人犯起了难 。

  前些天,家住龙华的陈阿姨去电影院看电影,发现只能线上购票,现场取票。“我不会在手机上买票,又无法用现金买票,怎么办呀?”陈阿姨说,当时同在现场的另一位老人也遇到了这样的困惑,最终因无法手机支付,无奈离去。“现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是否可对老年群体酌情处理?”陈阿姨建议说,比如在影院人流不饱和的工作日白天,老年人用身份证登记等方式,进行现场现金支付购票 。

  记者随即走访了沪上多家电影院,现场工作人员解释说,因疫情防控因素,根据现行规定,目前只支持线上预约购票。

  至于陈阿姨所反映的老人不会操作线上购票的问题,工作人员也都表示,他们时常会遇到此类情况,会协助老人进行线上购票和线下取票。“建议老人可让家人帮助线上购票,然后保留好二维码,或是事先用微信或支付宝,给手机‘捆绑’好银行卡。”国泰电影院的一位工作人员支招说,这样现场操作容易,且由老人自行输入支付密码,不会让老人产生“不放心”。 □本报记者 吴玮

  

  

  

  

纸质账单断档 九旬老人困惑

  

  

  “从今年7月份开始,就没有收到手机的纸质账单了,每个月花了多少钱也不知道呀!”91岁的肖老伯致电本报反映自己的烦心事。他原本想通过电脑查询,但需要注册并设置密码,操作步骤让老人感到“云里雾里”。

  在肖老伯的家里,老人拿出了6月份收到的5月份手机开支账单,老人说,这是他今年收到的最后一份纸质账单。由于子女不住在身边,老人尝试上网“研究”了一番,发现如要进行网络查询的话,需要注册并设置8-16位包括字母、数字或符号在内的组合密码,“年纪大了,操作起来有难度。”老人有些感慨地说。

  在接到肖老伯的反映后,记者联系了中国移动,客服人员表示,因响应国家绿色环保、减少污染的号召,今年7月起全部取消纸质账单和邮寄业务。客户如需查询,可通过拨打免费热线100861,或者登录官方网站、手机端APP等多个渠道进行查询。至于不熟悉电子化操作的老人,可以关注每月发送的手机短信,及时了解消费情况,或让家人协助,凭二维码到营业厅打印纸质账单。 □本报记者 吴玮

  

  

  

  

  

征集:一起来“挑刺”

  

  

    我们向全市老年朋友发出邀请 ,请您与我们的记者一起,当一回“啄木鸟”,给全市的涉老设施、服务“挑挑刺”:哪些公共设施还不够人性化 ,哪些公共服务还不尽完美 ?期待您的来信来电。

  来信地址:长宁区武夷路28号(邮编200050,信封注明“挑刺”)

  热线电话:62829937(周一至周五10点至16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