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了不知多少遍,孩子就是不听呀!”“孩子只能听好话,听不得一点批评的话。”“都说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报了这么多培训班,到底是爱他还是害他?”……说起和孙辈之间的相处,不少带娃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有着“一肚子苦水”。吃力不讨好,有苦还说不出,到底该怎么办?
来自黄浦区各街道的近百位老年居民日前参加了一场隔代教育论坛 。现场,社会学、心理学的专家们从孩子、父母、祖辈的视角出发,帮着祖辈分析问题,更是为深感困扰的老人们支招。
隔代教育有点难
“我家小孙女只有7岁,前些天家里人说了她几句,小家伙竟然直接打开门说要离家出走,当时我真是急得来!”说到自己的宝贝孙女,72岁的朱阿姨一脸无奈,她感慨道,和邻居一起报名参加隔代教育论坛,“真的是来对了”。现场专家说的案例和经验,让她感同身受,也让老人感悟,如何和孩子好好沟通其实是一门学问,日常的袒护孩子并不是真正地疼爱孩子。
和朱阿姨一样,在隔代教育中,上了年纪的居民们都遇到了很多搞不懂的问题。“隔代教育其实一点儿都不简单,不是吃好穿好就行了,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我们的子女还有我们这一辈,都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现场,不少老人感叹道。
“‘隔代教育’”是经济时代高速发展和深度老龄化时代下凸显的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家长无法兼顾家庭照顾和工作的情况下,在孩子还未形成独立自理能力之前,几乎80%以上的家庭都在孩子幼儿阶段不同程度地托付给祖辈照顾过,祖辈对孩子早期行为规范、性格品质的形成都有着深远影响。”复旦大学社工系副主任陈虹霖教授分析说 。
陪伴不只是“陪着”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参与其中是可以的,但要掌握好‘度’。”陈教授建议祖辈不妨“锁住嘴,管住手”——子女没让插手,就少插手,而且和孙辈相处要有智慧,懂得技巧。
黄浦区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浦骏表示,成人出现的诸多问题,背后原因其实早在孩子时期就已形成。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处在被家长和长辈溺爱的环境里,他的抗挫能力,也就是现在常说的“逆商”必然会低,这为孩子今后进入社会埋下隐患——当面临压力、挫折时,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出现极端行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尤其是长辈们,不是单纯地照顾好生活和督促学习就行了。”浦骏建议,家长的一言一行、言传身教固然重要,当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时,需要的是耐心地沟通、了解原因,帮助解决,而现在很多家长所做的只是“陪着”孩子长大,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陪伴成长。
对此,主办方黄浦区妇联副主席袁文慧说,正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社区居民关注隔代教育话题,这场论坛在多场社区讲座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结合黄浦区老年心理服务经验和家庭教育研究指导经验,来引导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尤其是让参与家庭教育的祖辈们得到启示与引导。今后,黄浦区将继续推动“智慧家长”活动,同时也会更加深入,形成具有特色的家庭教育主题活动。
■相关新闻
“隔代养育智慧”系列丛书 助育孙老人与时俱进
由上海家长学校组织专家队伍编写的“隔代养育智慧”系列丛书近日正式面世,通过大量真实事例的改编和有效经验做法的分享,提醒老人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观念,并付诸实践。
许多年轻父母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祖辈总是站在孩子这边,而孩子在面对父母的正常批评时,也总是找老人当“护身符”。当小两口找老人商量,希望他们不要过分迁就孩子时,老人常常会说:“教育孩子就是要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
这样的案例,本次就被写进了《祖辈养育的新角色》一书中。该书与《祖辈养育的新观念》《祖孙三代的新关系》《祖辈养育的新乐章》《幸福祖辈的心健康》一起,构成了“隔代养育智慧”系列丛书,参加丛书编写的是多位专家,而丛书中采用的大量故事都来源于上海家长学校组织的丛书案例征文活动 。
“很多祖辈简单地把早年的亲子教育模式延续到现在的隔代教育上,尚未意识到及时学习全方位育孙新知识的重要性。”谈及为何组织编写这套丛书,原上海教科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丛书主编乐善耀如是说。
乐善耀表示,这套丛书中的每本书都包含真实案例、专家分析和建议这三部分,分别从祖辈角色定位、新理念与方法、祖孙三代关系的处理、育孙感悟和祖辈心理健康这五个角度出发,分析隔代养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传授解决之道。“老人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摆脱陈旧儿童观 、教育观和人才观的。我们在书中强调,他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改变。”
据介绍,除了希望在育孙的方式方法上与时俱进外,专家们还在丛书中通过各种案例提醒老人,应多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学习合理的应对方法,减少育孙对自我社会关系需求等方面造成的不利影响。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丛书编委会主任王伯军表示,该校于今年成立了上海家长学校,着力打造“祖辈成长课堂”,编写这套丛书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在‘全面二孩’政策和人口老龄化这两个大背景下,儿童的健康成长和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应当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而隔代养育正结合了这两个重要的社会议题,理应得到重视。”□本报记者 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