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我来帮您剪剪指甲哦!”“爷叔,我们来泡泡脚吧!”以前,颐家护理员张阿姨上门为老人提供服务时总是聊些家常话;而现在,除了聊家常,她还会将自己为老人提供的服务都说出来。原来,这些跟护理服务相关的内容会被张阿姨手臂上的一个叫做“尔家护”的智能设备抓取和传输,从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长护险”服务。这个既保护了隐私又实现了监管的AI智能设备的出现,让老人和护理员都颇感安心。记者获悉,该智能设备是上海首个运用在长护险服务监管中的高科技产品,预计未来将在长宁区逐步推广。
长护险服务供需双方矛盾凸显
长护险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的照护服务提升了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也解决了不少子女亲属的后顾之忧。可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矛盾和问题。家住浦东的周阿婆就曾抱怨自己的护理员服务不到位,提供的“长护险”服务和承诺的内容不符。周阿婆想投诉却苦于没有证据,“家里只有我和护理员两个人,没有证据证明她做得不好呀!”可当提供服务方建议“服务时全程录音”时,周阿婆又立刻拒绝了,“那不是要把我讲的话都录进去了,那是窃听我隐私啊,我不要!”这似乎成了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不仅被提供服务的老人有怨言,护理员也有满腹牢骚。曾在普陀区做护理员的王阿姨告诉记者,她为十几位老人提供“长护险”居家护理服务,几次上门后,她就发现了问题。“小王,你再帮我洗个头好不好?”1小时的护理服务已经结束了,个别老人还会提出类似这样的不合理要求。“老人都提出来了,也不大好拒绝。可如果大家都不按规定提要求,就没办法做下去了。”王阿姨说道。
事实上,为了解决长护险居家上门服务的监管问题,不少护理机构都推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录音、录像、热成像技术、打卡签到……或侵犯个人隐私,或数据信息过于庞大,或存在漏洞,这些手段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AI智能设备助力长护险服务监管
几年前,为了解决长护险服务监管问题,颐家(上海)医疗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与相关技术企业联合研发了一款名为(尔家护)的AI智能设备,2019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这款智能设备利用AI智慧技术将服务“信息”传输至后台系统并加以分析,让“长护险”服务变得可追溯、可留痕,“它只抓取关键服务特征信息,不会录音录像,能很好地保护客户的隐私。”颐家副总经理姜依辰告诉记者,该设备可通过客户细微的语气或语调判断分析护理服务质量,从而更有效地提升运营机构的管理和服务。
“很好操作,开机人脸识别后我就开始工作了。服务时间快到了时,设备还会发出提醒。”已使用了几个月智能设备的张阿姨说,一开始,老人们都很排斥这个机器,但说明了工作原理后,老人已逐渐接受了。“有了这个机器,护理员和老人都放心。”
记者看到,该AI智能设备有手掌大小,可拆分成台式和臂挂式两部分,臂挂式戴在护理员手臂上,台式部分有屏幕和一键报警按钮,可随时移动。据姜依辰介绍,设备屏幕不仅可进行护理员人脸识别和资质匹配,还能显示护理服务菜单,并具备视频聊天功能,“无论是按下一键报警按钮还是对着设备口头呼救,这个AI智能设备都能实现紧急救援功能。”姜依辰认为,这样科学的、可保护客户隐私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科技手段可以很好地解决居家服务监管的问题。
据悉,投入使用至今,该智能设备已在长宁区上线千余台,未来,在技术成熟的基础上长宁区医保部门将助推其在全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