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地用来建垃圾厢房还是小花园?停车位应该由哪一家物业公司来管理?这些事,全由小区居民共商共议,社区规划师专业引导、社会力量提供支撑,多方共同寻求最佳方案。
近年来,本市各区积极推进规划师进社区,开展各类家园建设、社区更新项目,持续改善社区环境、推动居民参与。居民在成功解决社区事务的同时,也激起了他们参与自治的热情。
拆违后改造一波三折,怎么破?
陆家嘴街道崂山三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赵子正曾经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听证会。他服务的崂山三村居民区,是陆家嘴最大的居民区,小区里58号、46号两栋楼之间有一个夹角,长期被违法搭建覆盖。后来违建被拆除了,形成了200平方米的公共空地,但这里逐渐又沦为建筑垃圾堆放点,鼠患频现,环境恶劣,亟待空间改造。
能否将这里改造成装潢垃圾固定垃圾厢房?居民区党总支召开了一场听证会,会上的讨论很激烈。职能部门觉得在此处设点很合适,但改造方案却被居民代表全票否定:卫生环境差、小朋友会受伤、周边房价会受影响等等……居民的提议是,小区绿化覆盖较少,希望将空地建设成一个供休闲的小花园。
“第一次听证会表面看是‘失败’了,但我们尊重投票结果。更重要的是,聆听到了居民的真实想法。”赵子正说,经过认真调研,工作人员发现了更多实际问题,经过反复设计讨论,决定将这个公共空间打造成“自治花园”,为了在乳山路大门做到人车分流,设计方案里还加了一扇门,方便居民出行。
多了一个有设计感的花园和一扇便利生活的门,第二次听证会上,这个名为“不任意的任意门”的构想获得了居民们的认可。为了使好的项目设想成果顺利转化,崂三居民区党总支第一时间积极走访社区单位,寻求资金支持。线上,积极利用腾讯99公益日众筹平台,向社会募集资金,同步协助居民区发动居民自筹。最终,项目吸引到了近14万元的社会资金,不少居民不仅提供资金捐助,还成为了项目施工建设的志愿者。
现在,“不任意的任意门”已经成了一个95平方米兼具生活美学及实用性的社区多功能区块。规划师在进行道路材质、桌椅摆放、绿植类型、健身设施、夜间照明等设计时,都会请居民来出出主意。小区还组织成立了一支由社区绿植爱好者、爱心志愿者、物业绿化养护人员组成的“金色守卫”自治团队,对花园进行长期维护管理。
7个业委会4个物业,怎么管?
位于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的西凌新村,曾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本市著名的危房改造项目,辖区内有40幢多层建筑和8幢高层建筑,居民总户数约3753户。由于房屋先后分期建造,辖区内的7个物业管理区域分别组建了各自的业委会,7个业委会又分别聘请了4家不同的物业管理公司。
去年当选为业委会主任的陆煜君说,小区刚建成时大家对居住环境很满意。但是时间一长,多个业委会和多个物业管理公司并存的问题就逐渐突显出来了。物业公司“各扫门前雪”,导致公共区域的管理制度缺失,连最基本的停车管理制度都无法达成一致;小区出入管理不严,安全隐患不断;楼道堆物没有应对措施……眼看小区“越住越差”,业主们要求改变现状的呼声越来越高。
为回应业主的期盼,半淞园路街道在尊重业主意见的前提下,引导西凌新村启动了“联小建大”工作:在调整物业管理区域后,统一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通过家园理事会、业委会联合会等平台,6个愿意参与“联小建大”的业委会分别召开业主大会,6场业主大会以平均超过90%的同意率表决通过西凌新村物业管理区域调整方案,并于去年9月高票选举出新一届业委会。
“有了这次民主协商的经验后,如今小区更多的治理事务,大家都在商量着办。”陆煜君说,增设高空探头、安装智能充电桩、建设口袋花园、更新中心花园等……每一项“微更新”都是业主通过群众参与、民主协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硕果。如今,西凌新村这个老小区又重现“往日风光”,不少上了年纪的居民高兴地说:“小区像花园,以后我们就在这里养老。”
村民诉求复杂又多变,怎么解?
宝山区月浦镇聚源桥村是镇上唯一的整建制自然村。近些年来,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聚源桥村的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外来人口逐年递增,虽然改善了村民人口比例,但也给治理带来了难点:很多村民不在村里住,村干部有事找不着人;而住在村里的人为了自家利益,遇上大事小事都来找村干部“投诉”。
“不如定期做微心愿的收集,既可以梳理存在的问题,也能加强与村民的沟通。” 聚源桥村党支部书记奚霞明说,考虑到村民居住分散,微心愿的收集采用形式为,借力党员联系户或通过“社区通”平台征集村民微心愿,然后,村委会将“微心愿”分类并制定解决方案“派单”,由六支群众性自治团队认领。
2019年,聚源桥村制定了《党员联系户制度》,每位在职党员定期同村民联系,向村民征集“微心愿”。金家宅的顾老伯是由奚霞明负责联系的,他提出的微心愿是“门口弯道开车危险,希望安装反光镜。”党支部委员顾渊渊“接单”后,立刻组织联防队进行实地考察,清点村里所有重要转弯处的数量。购买的反光镜送到后,当即进行了安装,从收到顾老伯的“微心愿”到最终落实仅用了10天。去年下半年,多位村民在“社区通”平台留言,“希望把家门口的路修一修”。村委会立即向镇有关部门反映村民的共同心声,希望能加速月浦镇村庄道路建设工程的启动。仅仅两个月时间,村内的水泥路面就已铺设完成。
奚霞明说,通过专业力量,聚源桥村把“微心愿”拆解为基础配套、民生服务、生态提升等23个项目,涉及到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现在,村民们早已习惯了线上线下一起议议村里的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