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上海市实验小学(简称“实小”)的师生们共同上了一堂特殊的德育课:“潜心教书育人 成就教育幸福”——殷国芳老师纪实片《耕耘》首发仪式暨从教60周年活动在学校的万竹讲坛举行。现场,老中青三代教师齐聚一堂,深情讲述八十高龄的老校长、上海市特级教师殷国芳的点点滴滴。
师承名师,“素描教学法”影响至今
1960年,殷国芳从上海市第三师范学校毕业,进入实小工作。有人说,在人生的征途上,莫过于有一个好向导,殷国芳无疑是幸运的。当时学校校长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袁瑢,殷国芳成了袁瑢的大弟子。“不能把含糊的东西教给孩子”这句话,让殷国芳终身铭记:“袁老师的语文书上密密麻麻全是铅笔记号,仔细一看,她几乎给每个字都标注了拼音。她说,自己的普通话多少带着家乡口音,但是教给孩子的,一定要是最规范的知识、最规范的拼音发音口型。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要成为像袁老师那样的老师。”
受到袁老师的影响,殷国芳立足三尺讲台,立志树立属于自己的教育特色和教学风格。上世纪80年代初,殷国芳发现,很多学生对语文写作颇感棘手,写作积极性不高。“有一次碰见了吴立岗(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他说最近正在翻译一本苏联的写作教学课本,当中提出了‘素描’训练,那时我们就想,能不能把这种形式引入我们的课堂。”在专家的指导下,殷国芳把“素描”这个原本是绘画的一种方法,移植到作文教学中,系鞋带、洗红领巾……孩子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小事,在殷国芳的引导下,很快就能变成生动的文字。
在殷国芳、吴立岗、贾志敏等教师的共同探索下,“小学作文素描教学法”已成为了一种国内颇具影响力的作文教学法。
经年坚守,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1983年至1992年,殷国芳作为上海市基础教育界唯一的一位小学教师,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六届、第七届代表。在殷国芳和一批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联名呼吁、共同努力下,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确定1985年9月10日为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殷国芳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而不是一堆金子。”而这,与教师的专业能力密切相关。殷国芳成为实小第六任校长后,一直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为了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只要殷国芳在校,她就必定会进教室听课。直到几年前,殷国芳作为学校的特聘顾问,仍然坚持随堂听课,参与语文教研组的学习研讨。“殷老师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养、博览群书,教师的课堂语言串联起来就应该是一篇优美的文章。”语文教师李红卫是被殷国芳领进校门的。有一次她上《瑞雪》一课,课文中有一句话: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我讲课的时候,把麦子和稻子的概念讲错了。课后,殷老师不仅给我补全了相关知识,还告诫我,上课一定不能错。因为基础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教师一错,学生就跟着错,有时会错一辈子。”
薪火相传,一代代学生站上讲台
在26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殷国芳用慈母般的爱关怀着幼小的生命,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不少学生长大以后像她一样做了老师,很多青年教师成长为学生喜欢的好教师。作为实小的一名毕业生,陈光宇人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在这个校园度过。“殷老师非常关心我们,常会把自己的早饭给来不及吃早餐的学生垫饥。她对每一名学生的脾性都了如指掌,有什么心里话,我们都愿意和她说。正是这份亲切与亲近,让我产生了长大也当一名教师的愿望。”1989年,陈光宇回到了母校,实现了教师梦。
实小校长杨荣说,从袁瑢到殷国芳,许许多多的优秀教师都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在他们精神的激励下,学校薪火相传、万竹常青,在师徒带教中实现了优质师资代际接力。至今,实小的课堂培育了4位特级教师,7位市级以上劳模。“这次活动,是学校‘致敬名师’系列活动中的一场,我们希望能向社会诠释教师的价值,为还站在讲台上的教师树立职业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