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 守护那些被遗忘的记忆

上海首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初显成效,第二批试点即将正式启动

2020-09-21    作者:本报记者 吴汝琴

      “爷爷奶奶们,让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动作……”昨天上午,在大宁路街道第三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二楼的一间教室里,七八名老人在社工的带领下,乐呵呵地随着音乐摆动着双手。在隔壁房间里,桌面钓鱼、画图猜字、找不同……圆桌旁围坐着的老年人正兴致勃勃地玩着桌面游戏。你知道吗?这些活动其实都是专为认知障碍老人设计的,有助于帮助他们运用和维持认知能力。

       昨天,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也是上海启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一周年的日子。当日,来自市民政局的信息显示,相关试点初显成效,首批参与试点的28个街镇中,有27个街镇取得阶段性成果。市民政局同时宣布,第二批试点即将正式启动,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将全市绝大多数街镇建设成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并最终建立“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的上海模式与上海标准。




以老人为本   拥有更多干预选择



       一年来,各试点街镇普遍依托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设施,建立“社区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截至目前,全市27个试点街镇建设的“社区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场地面积总计已超过8347平方米。大宁路街道就是本市首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去年10月,“大宁·记忆家”认知障碍家庭支持中心正式启用。走进“记忆家”,顿时让人眼前一亮,不仅处处都能看到经过特别设计的适老化标识,还时不时会有惊喜,比如主打老歌、可以唤起年轻时记忆的“音乐互动墙”,写满了年轻人对老人祝福语的祝愿墙等。

       承接“大宁·记忆家”项目的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总干事费超介绍说,每一名早期认知障碍老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喜欢的干预方式。“我们设计了几十款干预宝盒,通过桌面游戏的方式,对老人进行感官刺激、精细操作等六大系统的训练。还有音乐疗法、舞蹈疗法、园艺疗法等多种形式的干预方式。”

       今年70岁的陈阿姨被诊断为血管性痴呆,疾病严重影响了她的语言功能,也让她情绪消沉低落。直到来到“大宁·记忆家”后,社工进行了心理引导,推荐她参加了感兴趣的干预小组。半年下来,陈阿姨的精神状态有了极大改善,小组活动时从“总是观望”,变为“主动发言”,语言能力也有了进步。




提供支持   让家属心灵得到喘息



       试点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认知障碍风险测评”,该测评有助于帮老人及家属把握住早期干预延缓的黄金时间。截至目前,27个试点街镇共完成认知障碍风险测评58084人,超额完成目标。其中,长宁区江苏路街道累计完成1.07万例筛查,覆盖辖区内80%以上的老人;华阳路街道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开展专业合作,得出了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数据。在大宁路街道,已有2232名老年人完成了测评,其中177人被评定为“认知障碍高风险”,“大宁·记忆家”已为其中的102户高风险家庭提供了小组活动的干预或一对一上门服务。

       试点过程中,还有一项实践十分有意义,即“家庭支持服务”。各个专业社会组织在社区落地家属支持中心,建立家属俱乐部社群、开展家庭照料者培训和“记忆咖啡”等心灵喘息活动,逐步建立起一套丰富全面的家庭服务体系。

       家住浦东塘桥街道的葛阿姨,照料有中度认知障碍的老伴已有两年了。两年来,面对着时不时会生气、不配合的老伴,葛阿姨对未来感到绝望,出现了失眠并轻度抑郁。她带着老伴向塘桥“记忆家”寻求帮助,老伴参与小组干预活动时,她就在隔壁参与家属俱乐部的增能坊课程。学习过程中,葛阿姨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照料理念,对老伴更加包容,也结识了一大批“战友”,可以和他们互相倾诉。

       曾有人把对认知障碍老人的照料比作是“漫漫无尽头的荒漠”,照料者的压力和困难,外人难以想象。一年来,各试点街镇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让家属获得从照护能力到自身心理慰藉等多方位支持,认知障碍老人也因此能得到更好的照料。




爱与理解   串联起社区的记忆防线



       在“大宁·记忆家”通往三楼的楼梯转角,有一面墙,贴满了或风趣、或温暖的明信片:“亲爱的爷爷奶奶们,你们不是失去了记忆,而是被赋予了每天认识新世界的‘超能力’!”“祝您健康快乐!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温暖和爱,就是最大的幸福!”“您带我们长大,往后的日子里,请让我们陪您变老。”

       费超告诉记者,“记忆家”的服务范围不仅局限在老人和家属中,更在探索建立友好社区网络,“我们走进过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向孩子们、白领们科普老年认知障碍,希望他们能从关注身边的老人做起,动员各方一起关注、关爱这一群体。”为此,尽美还设计了一本少儿版的卡通科普手册,并向参与科普活动的孩子们赠送《生命故事书》。这本“故事书”是一本爷爷奶奶人生故事的手账本,孩子们可以和祖辈一起,翻看、拼贴老照片,或是运用文字和图画,共同记录老人的人生轨迹,让年轻一代真正参与到守护记忆的行动中。

       市民政局强调,试点过程中,在面向老人和家庭直接服务之外,要特别将“社区友好网络建设”和“友好文化营造”纳入政策指引及评估范围。在试点要求和建设指引的引领下,各组织的社区动员能力被逐步激发,他们积极探索建立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友好社区网络,传播认知障碍知识和友好理念,并发展出了一大批友好支持机构,社会自发性的友好行动也正落地开花。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未来,上海将稳步加快试点建设的步伐,每年分批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秉持“共享共建、全民受益”的核心理念,稳步建立老年认知障碍的全流程、全方位服务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上海模式”,在现有的建设指引基础上最终确立地方标准,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全市街镇的普遍覆盖。






      ●不要过度保护,照护要适度,要重视并发挥老人当前的能力。老人自己的努力会给老人带来满足感和价值感。

    ●让环境变得友好,让老人继续承担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尚存的能力。

    ●老人的主要照护者不应该是唯一的照护者,其他家庭成员的心理和身体支持,可以让主要照护者得到喘息和释放。

    ●照护者也是普通人,能力再强也有处理不了的问题,心理再强大也有需要休息的时候。

    ——摘自9月21日发布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庭照护核心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