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豹猫、猕猴、白额雁、羊,这4件动物标本将在上海自然博物馆标本师的护送下,再次回归它们的“娘家”——上海市实验小学。这4件动物标本,之前已在学校的标本陈列室里静静守候了60年,它们被无数次带进过课堂,被无数的孩子热切地注视过,被他们的小手轻轻抚摸过。而这4件标本,和学校仍然保存的百余件动植物标本和自然科学教具等,都出自上海首批特级教师、今年已经102岁高龄的林有禹之手。
“这些标本,满含一名老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对孩子们的热爱。它们将继续被用于学校的自然科学教育,这不仅仅是教具,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学校师生会一直将之传承下去。”上海市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徐进说。
他的手中诞生了千余件标本、教具
1949年,林有禹从苏州吴县乡村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上海旦华小学(现已并入上海市实验小学)担任自然课教师。1951年秋,他被调入上海市邑庙区中心小学(现上海市实验小学),自此,他的教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国家很重视发展科学事业和科技教育。那时,上海设了三个科技站,其中一个就在邑庙区中心小学。”林有禹回忆说,由于当时教学经费比较少,全市学校课堂里的仪器设备都很少,为了给孩子上好自然课,各个学校要向科技站借教具、借设备,而科技站的设备哪里来?林有禹决定:自己动手做。
那时,林有禹住在学校里,不上课的时候,就自己想办法找材料做各种各样的标本、模型、挂图、实验用具。制作动物标本时,他就号召学生将家中死去的动物送到学校来,甚至自己从菜市场里买回来。儿子林家康回忆说,小时候去学校看望父亲,总能看见父亲在专注地制作标本,处理细节时更是一丝不苟。“父亲总说,给学生看的东西绝对不能出现差错,在启蒙阶段,一定要教给他们最正确的知识。”
提及林有禹的敬业,他的同事蔡正冈至今仍记忆犹新:“自然科学包罗万象,有的变化是很漫长的,几万年、十几万年甚至上百万年。要把几百万年、上千万年的东西,放在小学课堂里,在短短几分钟里让孩子们有所了解,这很不容易。他会想办法,到处搜集废旧的边角料,做出孩子们能看得懂的教具。”
鹅、鸭子、兔子、猫、山羊……林林总总的动物标本就这样一件件“诞生”了,林有禹前后共制作了70多件,其中部分标本一直使用至今。除了动物标本,他制作的植物标本、各式教具也不下千余件。
他的教导为孩子们推开科学大门
在资源匮乏的时候,林有禹制作的这些教具,和他引导式的上课方式,成了无数孩子科学梦的一个起始。
翁伟樑,我国长征四号系列火箭第三任总指挥,毕业于上海市实验小学的他,正是在听了林老师的一节自然兴趣课后,打开了探索科学世界的大门。“我是上海市实验小学1965届的毕业生,林老师是我非常崇敬的一位老师。”翁伟樑印象最深的,是1964年下半年的一个周六,学校的一堂公开课。在那堂课上,林有禹给孩子们讲解了有关原子弹的知识:原子弹的构造与原理,原子核、中子、临界质量以及链式反应等神秘的名词,生动的讲述和简单易懂的教具展示,推动翁伟樑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界。
“可以说,我后来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是林老师的这堂自然科学课在不断引起链式反应,也是我从事航天科技的原动力。”翁伟樑说,由于工作关系,他多次与国家核武器方面的老专家有所交流,“每当看到他们的时候,我就想起林老师给我们上的这堂课”。
林有禹始终心系教育事业。在此之前,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课程大多从五六年级才开始,正是由于他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呼吁,1982年,全国实行自然常识课提前一年开课,上海则从一年级就开设自然常识课。林有禹参与承担了上海小学全套自然常识课本的编撰工作,并参与编写了《小学自然教学法》,这是中国第一本正规的中等师范学校的教学工具书。
超长梅雨季他惦记着“高龄”标本
林有禹退休后,仍然会经常回到学校走走,特别是标本室,是他每次回学校必进的教室。而这些标本,也成了学校的传家宝,在一代又一代教师手中传承保护,定期会搬出来晒晒太阳。
今年六七月,上海遭遇了超长梅雨季,湿哒哒的黄梅天让林有禹有些坐不住了:“今年黄梅天特别长,不知道那些动物标本情况怎么样了?”今年7月的一天,学校自然学科教研组组长张宇上门看望他时,林有禹突然问起了陈列室的标本。张宇说,虽然现在的除湿恒温条件肯定比以前要好,当年的教具已经封装在盒子中,但是有些标本的年代已经非常久远了,最长的甚至超过60年,因此不少标本都有掉毛等情况,“和林老师一样,我们也希望有专业团队来帮助修复一部分”。
经自然博物馆精心修复 他收到特殊的教师节礼物
为了一圆老教师的梦想,经过学校多方联系,上海自然博物馆无偿“接单”了。7月中旬,专业团队赶到学校,对标本做了“体检”。“凭着对教育的一腔热情,通过大量查阅资料,能够做出这么高品质的标本,相当不容易。” 标本师们对林老师当年的制作手艺发出由衷的赞叹。同时,这么多年过去了,标本本身没有出现霉变、虫蛀等问题,可见学校日常的用心养护。
近一个月来,豹猫、猕猴、白额雁、羊4件亟需修复的动物标本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标本模型制作中心里,经历了一番精细修复。经过冷冻、防霉防虫、还原毛色、面部恢复等一系列“整容手术”,可爱的小动物们又重新焕发新生,并将在今天被送回学校,继续承担起它们的教学使命。“谢谢,真的谢谢你们!”看着神采奕奕的“高龄”小羊标本,林有禹无法抑制心中的喜悦,笑逐颜开,不住地用手轻轻抚摸着“小羊羔”。
“只要妥善保存,再陈列几十年,基本没有问题。”上海自然博物馆表示,这些动物标本曾经是60年前林老师给孩子们送上的一份科学礼物,而60年后,它们又成为送给林老师的一份特别的教师节礼物,“我们想告诉林老师和所有的老师,你们对孩子、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们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