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救助顾问”制度年内全市推行 生存型救助向发展型救助转变

精准、暖心,社区救助顾问来了!

2020-09-02    作者:本报记者 吴汝琴

      以前,是困难群众找政府问政策,而现在,政府、社会和市场将联手为困难群众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政策包,为他们提供相应资源,帮助困难家庭“造血”。

      市民政局昨天宣布,年内将在全市全面推行“社区救助顾问”制度,以更好的资源服务困难群众,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脱离困境的可能。




低保独居女孩迎来社区救助顾问团队



       仅仅在两年前,能够走上工作岗位,是22岁女孩陈姗(化名)不敢想象的事。陈姗幼时父母离异,自身患有糖尿病、脑垂体瘤等多种疾病,系低保对象。而胃切除手术、父亲过世,更是让小陈背上了近9万元的债务。求学不顺利、工作找不到,独居在家的小陈长期处于抑郁、惧怕、孤独的情绪中。这时,长宁区新泾镇的社区救助顾问团队来了,还带来了相关政策资源的对接、指引服务。他们为其申请办理了“四医联动”卡,还争取到了医疗救助、临时生活救助等。

       政策帮扶以外,社会资源的支撑和暖心的情感支持也跟上了。专业社工为小陈链接公益团队,发起了“为家粉刷一新”的公募计划,向她提供了7000元的房屋修缮启动资金,并帮助她将家中的北间房屋出租,以租还债;为她链接心理咨询师,给予陪伴式支持,缓解其心理压力;还给她提供了社区继续教育的机会,使她能够在技能培训学校中学习。一年多来,在社区救助顾问团队的陪伴下,小陈已经逐步走出了极端抑郁的情绪,不仅走上了工作岗位,还收获了爱情。“小陈曾是长期低保无业对象,而现在她有望实现脱贫脱困。”新泾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主任高韵添如是说。




整合链接各类资源,为家庭赋能



       小陈的故事仅仅是长宁区试点社区救助顾问制度以来的成功案例之一。如今,长宁区已组建了一支300多人的社区救助顾问队伍,各街镇都设立了“社区救助顾问点”,以“整合+链接+陪伴”为服务核心,为困难群众提供便利、指导和支撑,实施温暖救助。

      “救助前期,评估先行。救助中期,按照‘一户一方案’的原则设计专业救助计划,依据每一户家庭的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制定救助方案和赋能方案。至于救助后期,则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搭建长效机制。”长宁区民政局局长章维表示,社区救助顾问的意义在于,由单一的物质、现金救助,转向物质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导、能力提升和社会融入相结合的复合式救助。

       长宁区江苏路街道的社区救助顾问精准排摸到困境儿童小佳后,为其家庭设计了一套救助方案:协助办理小佳父亲的工伤申报、遗属补贴;联系志愿者给小佳开展学习辅导和心理辅导;居委民政干部同步跟进对小佳的探视回访;社区救助顾问还给小佳送上了衣物和学习用品。通过整合各类救助政策,形成政府救助政策池;同时又整合链接了政府、社会、市场的各类资源,形成了“社会救助资源池”。




大数据时代,让政策主动找到人



       如果说,受益于“社区救助顾问”制度的推行,让“帮助困难群众更快、更准地找到救助政策、救助资源”成为了可能,那么,随着上海“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不断完善,已为政府部门进一步探索“政策找人”的主动作为提供了可能。

       徐汇区“一网统管”的精准救助场景,汇聚了民政、人社、残联、医保等14个条线,1600万条民生数据,为家庭和个人打上45类标签,形成了大民生数据池。只要勾选一项或多项民生体征标签,就能智能发现困难群众中“沉默的少数”,把救助服务做在群众开口前。困境儿童小杰因人户分离,居委社工在日常走访中没能识别出他可以享受相应政策。民生大数据智能分析发现该情况后,社区工作者主动上门服务,将其纳入了相应的保障性政策范围。

       此外,徐汇区的精准救助场景还初步构建了多维困境家庭救助需求分析模型,通过对困境家庭生活、健康、就业等7个维度22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该家庭的困境程度,制定个性化帮扶计划。

       市民政局副局长李勇表示,社会救助是扶危济困、救急救难的兜底性制度安排。在长宁区成功试点“社区救助顾问制度”的基础上,年内将在全市所有区全面实施“社区救助顾问”制度,帮助困难群众及时知晓救助政策、熟悉救助政策,从而享受到救助政策。同时,鼓励各区通过“一网统管”的民生大数据平台,主动发现、主动救助“沉默的极少数困难群众”。“要真正打通为困难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应保尽保,不落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