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放置着白色的、可以分拆的桌子,一旁是全套的厨房设施,水槽、灶台、脱排油烟机、烤箱,打开下方的壁橱,洗涤干净的锅碗瓢盆、各种调料等一应俱全……在黄浦区北京东路上,近百年历史的老式里弄宏兴里为这里的居民开设了“共享客厅”:只需支付几十元的租金,居民就能在这里“汏汏烧烧”招待亲朋好友。
疫情形势向好后,“共享客厅”重又开启,每月多则五六席,少则两三席,居民们早已把这里作为了自家的“客厅”。
人多也不怕,到共享客厅做客
“大荤菜,我烧好带来,其他热炒的菜,直接买好带到这里,几个朋友一道汏汏烧烧,等烧好了,一边吃饭,一边聊聊,老方便额!”家住北京东路850弄的竺老伯是“共享客厅”的常客。前不久,老友们的一次聚会,来了十多人,像以往一样,大家直奔“共享客厅”,这边炒菜,那边炖鸡,每桌十几个菜,热热闹闹地开了两席。
“家里只有十几个平方米,朋友前来做客,人多点就坐不下了。”竺老伯说,自从社区里开设了共享客厅,他们减少了去饭店吃饭的次数,就在“共享客厅”里聚餐,等聚餐结束后,大家再一起收拾干净,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采访中,不时有居民走进“共享客厅”。“最近天热,我们常到这里孵孵空调、喝喝茶。”居民王老伯拿着茶杯和两位邻居走了进来。
距离南京路步行街不远的宏兴里是老式石库门里弄,房龄已近“百岁”,现有1900多户、6400多位居民。每栋石库门里,少则住着六七户居民、多则住着十多家居民,有的居民家面积大一些,有三四十平米,小一点的只有十多个平米。
在社区“微更新”前,居委通过排摸发现,居民普遍反映家里面积小,“没地方”招待客人。
“改造就是为了方便居民。”贵州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方皖瑾说,“共享客厅”所在地原先是一间活动室,重新改造后,楼上楼下现有50多平方米,一楼配备了水电煤和餐桌等设施,成为共享客厅,二楼设置成小型阅览室和会议室。“居民平时可以进来坐坐,看看报、聊聊天,也可以通过租用的方式,在客厅里开家宴、招待客人。”
是居民的客厅,也是社区大客厅
疫情形势向好后,“共享客厅”重又开启,现在每天向居民开放。现场志愿者值班,负责接待和清洁。如果需要租用共享客厅,居民可以提前一周向居委预约。无论是午餐还是晚餐,如要用到水电煤,每场3小时,每次租金80元,下午茶则是每场50元,居民若是小区的志愿者,还能享受6折优惠。
“象征性地收取费用是希望居民把这里当自己家一样,用完后自行清洁。”方皖瑾说,租金费用都会公示,“来之于民还之于民”。“共享客厅”开设至今,“高峰”时每月有十来次,平均下来每月有三四次。
同时,这里也是社区里的“大客厅”,“因为有厨房设施比较方便,空间也大。”据介绍,每逢节日,包粽子、包汤圆等节气活动都在“共享客厅”里进行,还有近期的烹饪大赛、烘焙比赛,热闹之中增进邻里间的感情。
记者发现,和“共享客厅”配套的还有石库门内公共部位的改造。首批改造试点了六户居民。目前经过施工团队的修缮,六户居民家的厨房、卫生间等公共区域焕然一新,特别是原有共用的浴缸改成了宽敞的淋浴房,加装了热水器。“以前到了夏天,洗澡只能站在浴缸里用冷水冲一下,现在好了,天天能洗上热水澡。”居民张阿姨开心地说。
社区内公共区域也有了“微更新”,外观修建得如同咖啡馆的垃圾房厢房、公共厕所,红墙石库门旁是充分利用空间的各式铁制花架,如今爬满藤蔓,绿意葱葱,过道上新安装上了休闲座椅,炎炎夏日中,居民们坐在绿荫下,三三两两摇着扇子“嘎讪胡”,一片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