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梯

这个老小区一年半时间装20台

2020-08-21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快了,我们也能用上电梯了。”家住静安区临汾小区的张阿姨开心地说,自家楼栋的加装电梯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在房龄已超“30岁”的临汾小区,这是即将投入使用的第9台加装电梯。去年一年小区共有8台电梯建成并投入使用,外加9台在建,3台已通过居民征询,一年半时间,加装电梯总数达到了20台,这在老小区中可以称得上“加速度”。

       而临汾小区所在的临汾路街道,老房加梯在一年半中也实现了“从1台到60台”的突破。在大多数居民区里出现的加装电梯难,如资金分摊、底层居民是否同意、电梯加装后的使用维护费等一系列问题,在这里有着一套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预判表象,沟通出真实想法



       走进临汾路375弄,6层楼高的一排排居民楼掩映在绿荫之中,不时能见到外墙一侧高高大大的玻璃全透明电梯,很是吸睛。说起电梯加装不断提速的背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吕文洁很是感慨,“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也是从各种‘弯路’中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方法。”

       “大家嘴上都说好,但真要开始加装电梯了,却有各种各样的顾虑。”居民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这在推动加梯过程中,成为沟通中的最大难题。

       有的底层居民说,造电梯,采光、通风、还有隐私都受影响,怎么办?其实,居民真实想法是对电梯选址不合心意。有的高层居民说,自己还年轻,不需要电梯,事实上是居民刚买房,财力有限。

       通过前期排摸,来自居委、街道组成的加装小组成员得知居民的“顾虑点”,后期个别沟通了解真实想法,然后再商讨解决办法:对有加梯意愿但手头拮据的居民,可以通过邻居垫资、分期付款或公积金提取等方式解决;对选址不满意的居民,重新再优化方案、规划选址,征询居民意见。

       没有获得感也是大多底层居民“藏在心底”的想法。临汾路街道随后出资,对有加装电梯的楼栋进行底层楼组环境改造:公共窗户全部换新,墙壁粉刷一新、挂上挂画,转弯角装饰上雅致的花形图案……有了获得感,底楼居民都很满意。

       目前,社区已总结出12类问题表象,一一有着对应的真实原因解析和解决方法。这一“加梯群众工作经验法”也成为了后续老房加梯的“加速器”。根据“表象”,预判一些居民不愿意加装的真实原因,直奔主题给出建议,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红书蓝书,流程一目了然



       采访中,两本为加装电梯定制的“小红书”和“小蓝书”引起了记者注意。“小红书”主要解析加装电梯相关的各种政策、规定。“小蓝书”是技术指导,从如何申请加装电梯,到最后领取补贴等,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进行了细化,一应俱全。临汾路街道自治办欧阳志刚介绍说,“小红书”和“小蓝书”已发到20个居委,成为居民加梯时的“工具书”。

       对于居民普遍关心的维修保养、电费出资等问题。办法也想在了前面:经过协商,部分政府补贴资金作为维保基金,基金则由居民代表开具联名账户进行自主管理,账目明细会予以公示。后续,街道也正在考虑纳入保险,通过保险项目的运营,来解决加装电梯后期维保的“后顾之忧”。

       在临汾路街道辖区内1500多栋无电梯的既有多层住宅中,1059栋已具备加装的条件。去年,40台已实现加装,今年有20台通过征询。而老房加梯精细化的做法正逐步推广到静安区。截至目前,该区加装电梯立项或完成居民征询共206台,竣工52台,在建74台,涉及该区全部14个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