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中心的一些“微型”老弄堂里,由于居民人数较少,定时定点“上岗”的垃圾分类志愿者较难寻觅,前来倒垃圾的也并非都是本弄堂的居民,这给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富民路157号弄堂就遇到过这样的难题。
一年来,该弄堂所属的古柏居民区创新了管理模式,居委会与一家弄堂内的餐馆达成合作,餐馆老板顺便多了一个新的身份:垃圾分类桶义务管理员。
餐馆老板的另一个“身份”
富民路157号是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古柏居民区辖区内的一条老弄堂。在这条弄堂里,有家名为“顾师傅特色炒菜”的小餐馆。虽然这家餐馆的外观与弄堂外的沿街餐馆并无不同,但每当有人往靠近小区门口的干湿垃圾桶里胡乱扔垃圾时,餐馆顾老板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出现”。
不久前,一名在远处商铺装修的工人路过小区门口,将一些分量不太重的建筑垃圾抛进垃圾桶。不到半分钟时间,顾老板就“抓住”了这位丢垃圾的主。他要求对方将建筑垃圾取走,扔到合适的地方。这位工人顿时惊讶不已,当面说:“难道你有千里眼?”
对此,顾老板表示,一年多来,他店内的电脑与小区门口的摄像头联网。无论是居民,还是外人来扔垃圾,他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我们这里的居民都十分遵守垃圾分类规定,但时常有外人进来扔垃圾,有些在附近商铺搞装修的人会把建筑垃圾抛进垃圾桶。我边做生意,边盯着摄像头观察,一有情况发生,我就跑出去。”
商户与居民联合自治显成效
为何小区的分类垃圾桶会由餐馆老板来参与管理?古柏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段国元表示,富民路157号弄堂的面积很小,弄内道路也较为狭窄,已无合适的区域来建造分类垃圾厢房。为了方便居民就近投放垃圾,自去年6月起,弄堂内设置了分类垃圾桶。考虑到顾老板的餐馆位于弄堂内,居委会允许外人出入小区。不过,这条弄堂位于多个街道相交之处,周边商铺众多,相邻街道的居民和商铺工作人员也经常来此倒垃圾,其中一部分人有胡乱扔垃圾的行为。与此同时,由于弄内只有近40户居民,很难从中物色看管垃圾桶的志愿者。
眼见此景,长期热心参与社区公益事务的顾老板和居委干部不谋而合。他每天都会对此处的垃圾分类桶进行管理,弄内居民会主动相助,居委会也随机走访抽查。经过大家伙一年多的努力,乱扔垃圾的现象几乎绝迹。
“小顾经常给我们居民区的一位106岁的阿婆送点心和菜肴,还很关心她的日常生活。他还给小区的公益团队送餐具。通过垃圾分类管理的事,我们发现,弄堂里的商家也能和居民一样,一起关心社区公共事务”,段国元认为,此事给老弄堂小区因地制宜开展社区自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