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恶意竞争、检测浑水摸鱼、资金难以着落——

电梯维保问题重重 安全隐患如何解?

2020-07-31    作者:本报记者 吴汝琴 吴 玮 程 峰

       检验合格的章年年有,维保的频率每月两次,很多住宅小区电梯的日常维修保养看似很正常,为何使用时仍是故障频发?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上海的电梯维保市场存在着低价恶性竞争、维保走过场的情况,令本就已经超龄服役的电梯在安全上更是雪上加霜。




低价竞争频发  原厂维保艰难



      “三分靠质量,七分靠维保”,上海亚冰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电梯事业经理马畅曾经任职于某知名品牌电梯公司,对于不少电梯“维保不断,小故障也不断”的现象,他明确表示,就是日常维保不到位导致的。

       根据相关规定,电梯维保内容包括对运行的电梯部件进行检查、清除积尘、调试安全装置和加油等,最后出具保养单。作为特种设备,电梯的维保每半个月就应进行一次,每台电梯维保的正常费用在500元/月。然而,现在大量维保公司开出的价格一个月才两三百元。

       马畅称,“正常维保中的检查,包括曳引轮、导向轮轴承、上下极限开关、制动器等项目,每一个项目一般均需耗费5—10分钟。如果维保费用过低,维保人员责任心不强的话,要么压缩维保时间,要么马马虎虎走过场,会给电梯之后的运行带来很多隐患。” 

       电梯维保市场的低价竞争让不少大公司望而却步。某电梯生产厂家营销二部的负责人表示,原厂维保有着第三方维保比不上的优势,厂家对自家生产的电梯性能最为了解,且原厂备件充足,不仅能及时替换已损坏部件,而且匹配度最高。“但原厂维保的比例并不高,主要还是价格没有优势。”他坦言,自己回访过很多安装了公司电梯的住宅小区,居民们要求原厂维保的呼声普遍很高,但与物业方接洽困难,“有些类似于垄断,我们很难打得进去。”




迷你维保企业  年维保量极低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上海的电梯维保企业约有300家。在市电梯行业协会办公室主任秦炯看来,“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300多家维保企业里,每年保养10台电梯以下的有40多家,保养250台电梯以下的有100多家。而根据电梯维保资质要求,维保企业必须要拥有操作工10人及以上,每人负责25台电梯的维保,也就是说每年要保养250台以上,该企业才会相对成熟。”而对这类“迷你型”电梯维保企业,秦炯认为亟需整顿。

      “办公场地、人员的技术能力,都能符合要求吗?很多企业其实根本没有专门的维保队伍,技术员都是到处‘打游击’,流动性很大,上岗资质也很难保证。” 秦炯告诉记者,电梯维保市场的无序,部分电梯生产厂商也难辞其咎。“两三百元的维保费做不下来,但又要抢占市场,怎么办?就外包给规模更小的第三方,反而助推了低价竞争的愈演愈烈。”

      业内人士表示,有些电梯维保企业“浑水摸鱼”的手法相当老练,物业很难发现。“看着好像修好了零部件,但是不出几天,长则一个月,就坏了。那接下来就是换零部件,但只要一年,肯定还会坏。”该人士表示,往往在年检的前两个月,维保人员相对比较认真,但其他时候“真不好说”。

      对此,市政协委员游闽键建议,要建立健全电梯维保单位档案,并向各电梯使用单位公布。同时,设立电梯维保资质人员的诚信档案,对于发现伪造维保记录的情况予以重罚。




谁出钱不统一  维修大多搁置



       电梯的维保难,除了市场鱼目混珠,也绕不开另一个问题:维修基金哪方出?记者调查发现,各小区做法不一,但一旦遇到电梯需更新、大修,往往会因居民、业委会、物业意见不统一而搁置。

      新凯城丹桂苑小区的物业张经理说,有一次小区电梯需要全部更换按键,但业委会每次只批准50~100个按键,而仅一部电梯就有40多个按键。如果业委会一月一批,有的楼层可能需要等上一年多。“零部件超期服役,怎么可能不出问题呢?”

       上海康城小区的电梯更新、大修费用需要楼内居民全体同意后,集资解决。目前小区里仅有两栋楼的电梯,是楼内居民全部投票同意后,集资更新的。虽然时不时有居民抱怨电梯老旧,但更多居民楼的意见始终难以统一。盛孚物业公司电梯业务主管丁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一张某电梯内部暂时修补后的照片,“轿厢的底板拼合处下陷了,居民报修后,我们紧急用铁皮固定了一下。这毕竟只是暂时的,隐患仍然存在。但征询意见后,很多居民却不同意出资对轿厢地板进行更换。他们觉得,既然现在能用,就继续用着好了。”采访中,很多物业公司提议,电梯的维保、更新费用应该被列入每年小区维修基金的预算中,避免火烧眉毛了资金仍没着落。




相关新闻



电梯维保,居民不当“甩手掌柜”



       在做好电梯维保一事上,没有专业知识的居民也许只能袖手旁观、听之任之。普陀区逸流公寓居民区就想出了一个新点子。

       位于普陀区长寿路街道的逸流公寓居民区共有23部电梯,使命年限最短的也有12年。这些电梯分别使用了12年或15年。“之前多部电梯都发生过故障,维修人员反复修了也修不好,每台电梯每年的维修费用起码2万元以上。”业委会主任邵先生表示,小区为此还更换了物业公司,但电梯仍然是故障不断。

      “业委会成员在一起商量,大家都觉得,年检的时间只有半天到一天,技术人员未必能发现所有问题。平时的一些小故障,年检的时候也未必能碰得上。还是应该由我们来想想办法。”于是,自去年9月起,业委会成员经常分头乘坐小区内的所有电梯,无论是轿厢升降时发出的异常噪音,还是停错楼层的现象,他们都一一记录在册。在去年11月份的年检过程中,他们把这些资料交给专业人员,凭借这些资料,技术人员作了更全面的检查和判断。根据这份全面的体检报告,小区对4台问题最严重的电梯进行大修,请生产厂商替换大型零部件。邵先生称,“从那时到现在,电梯未发生过大故障,维修费用也有望降低到每台7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