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特殊孩子打造一个“梦工坊”

上海首个心智障碍青年支持性就业基地添砖加瓦,让特殊孩子实现自我价值

2020-07-10    作者:本报记者 彭 玥

07118.jpg
071119.jpg



前不久,浦东新区成山路345号热闹非凡,“一周年庆典”“开业庆典”的横幅和海报随处可见,一群充满自信、面带阳光笑容的小青年翘首企盼着前来参加庆典的宾客,而当天沪上不少媒体的显著位置也都留给了他们。一家普通咖啡馆和一家普通超市的庆典活动为何会有如此的关注度呢?原来,这里是上海首个心智障碍青年支持性就业基地,不仅如此,这里还是20个孩子的“梦想之家”。20位心智障碍青年都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和过人之处?周围的人们又是怎么看待他们的呢?本报将带领大家深入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




7个孩子毕业当天即就业



       2019年6月28日,“梦工坊咖啡吧”开业了。对于老板娘于成红来说,这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作为曾经的商人,于成红几经商海沉浮,却也不曾停下脚步。可偏偏,命运将她跟心智障碍青年联系在了一起。

       前几年,于成红又在成山路345号开了一家酒店,酒店紧挨着上海市浦东新区辅读学校。看到学校老师的不易,更了解到孩子们毕业就业的艰难,于成红开始有了想法。“能不能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岗位,让他们在更轻松、更包容的环境里工作呢?”而此时,学校也正在寻找能够合作的企业。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经过前期商讨,于成红将自己的店面分割成几间独立的门面房,正中最大的一间被改造成了一家咖啡馆。简洁的中文招牌、黑框落地窗、原木色桌椅、暖色灯光,这家看上去并没有很特别的咖啡馆就这样开张了。为什么6月28日开张呢?不仅因为是吉日,“那届的孩子6月28日毕业。”于成红说。7位辅读学校的心智障碍青年在毕业当天,就找到了工作。




相同经历的“老法师”加入



       杨安昆、殷昊、万初鹏、吴薇、沈程、秦佳晨、王颖异这7名同学,在毕业当天下午便由其监护人和咖啡吧签署了就业协议,成为了“梦工坊咖啡吧”的7位“元老级员工”。迎宾、清洁打扫、收银、送餐甚至制作咖啡,7个小伙伴各司其职,在各自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地完成自己的每一项工作,每当提及孩子们,于成红都会赞不绝口:“孩子们比我强,他们自带光芒!”

       因为工作氛围融洽,这里还吸引了一位曾在星巴克工作6年的“老法师”,毛毛也是心智障碍青年,从辅读学校毕业后,因为表现出色,他被星巴克录用,并在那里工作了6年之久。但看到“梦工坊咖啡吧”和这帮和自己有不少共同语言的小伙伴们,毛毛毅然辞职,来到梦工坊工作。

       疫情期间,梦工坊也没闲着,由他们和各界爱心人士出资、咖啡师制作的7000多份爱心咖啡“投喂”到抗疫前线。复工后,不仅咖啡吧正式营业了,咖啡吧隔壁的面馆和洗车房也陆续装修开业了。“这附近的小店越来越多啦!”家住附近的陈伯伯说,虽然洗车房还没有去体验过,但面馆味道不错,服务员也比较热情。




超市开张提供更多岗位



       随着梦工坊咖啡吧、梦工坊面馆、梦工坊洗车房运营得越来越好,在梦工坊开业一周年之际,梦工坊超市也开张了。“现在几家店面加起来一共有20个左右的孩子。”于成红告诉记者,我们会根据孩子的个人情况给他们安排岗位,每家店里都有辅导员妈妈志愿者进行协助,辅读学校的老师们也会经常过来看看。

       看似水到渠成,可从入学、毕业到就业的这段路程,辅读学校、孩子和家长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探索之路。“梦工坊”的初心实际上是解决中重度特殊学生的就业难题。辅读学校最初设置的“梦工坊一公里课程”,由孩子们设计制作精油皂、陶艺茶杯、数字拼豆画等进行售卖,曾陆续接到几百个订单,还曾参加过对外义卖活动,部分作品被作为政府部门的礼物对外进行了交流。浦东新区辅读学校教导主任杨斌觉得,通过“校企合作”开办的咖啡吧等几家门店在一定意义上让孩子们更加拥有“主人翁意识”,在这里,他们更能发挥能动性,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