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一年多修旧如旧,黄浦区明复图书馆重新开放

到90岁的老房子里,畅游书海

2020-07-08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070912.jpg
070911.jpg


       在繁华的陕西南路中段,被绿荫环抱的黄浦区明复图书馆已“年逾九旬”,经过一年多“修旧如旧”的修缮,图书馆近日重新向市民开放。



修旧如旧,再现原貌



       周三一早9点不到,有市民陆续赶到图书馆门前,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在手机端进行扫码预约。“听说重新开了,我来看看,想借几本书,以前经常到这个图书馆来看书,这里蛮幽静的。”家住永嘉路的秦老伯说。

       已走过90多年风风雨雨的黄浦区明复图书馆由明复楼、会心楼及乐乐楼三栋建筑组成。主体建筑明复楼建于1929年,前身是中国第一座公共科技图书馆——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副楼是由美籍华人关康才捐赠的乐乐图书楼,建筑外观设计仿制了明复楼的装饰细节,风格统一。而另一侧的明黄二层小楼名为会心楼,线条明朗简洁,有着几分西班牙风格,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诞生地。

一年多年前开始的“修旧如旧”,主要是对室内公共区域进行保护性修缮,使老建筑恢复历史风貌和原有的装饰特色,其中有着雕刻精美、线条简洁的建筑外观,如今在色泽和质感上更接近上世纪20年代的原貌。

       步入内部厅堂,沿着楼梯蜿蜒而上,仿佛“穿越”到90多年前:深褐色的复古扶梯、拼花马赛克地砖、彩色金线勾勒的线脚雕花、透着年代感的地砖、吊灯以及重新被“发现”的楼梯间层钢窗,均以原物原样呈现,显现着厚重和古雅的气息。“这是建馆之初用来放置借阅卡的目录箱,那是用来传送书籍的小电梯。”据副馆长余蒨介绍,图书馆重新开放后,建馆之初的书库和小电梯等旧物件将继续使用,部分旧物件也会做陈列展示。




打造石库门主题阅览室



       重新开放后,黄浦区明复图书馆保留了当年的功能结构与建筑特色,比如构造巧妙的明复楼南面呈现三层,分别设阅览室、展览大厅和办公室,北面则呈现五层为书库。

       明复楼现开设图书借阅室、报刊阅览室、24小时自助借还室、“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旧址陈列室”、古籍阅览室等。乐乐楼一楼新增设有亲子教育设施的少儿阅览室,二楼被打造成陈列石库门文化资料、与上海主题相关图书的石库门主题阅览室。

       同时,原有的“明复讲堂”随着图书馆的开放而恢复。6月28日,作家赵丽宏的直播讲座“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开启首课,而这样的文化大餐今后会不定期地开展。三层展厅目前正在展出连环画家罗希贤的“石库门风俗四十八图”,弄堂口的杂货铺、老虎灶……笔触间带给市民久违的石库门市井场景。

       目前,黄浦区明复图书馆开放时间为8:30-16:00(周二为13:00-16:00,周四闭馆),开放的书刊借还、阅览服务实行全预约制,市民可通过“上海市黄浦区明复图书馆”微信平台预约参观和读书借阅,需要办理图书馆“一卡通”的市民需全程佩戴口罩,通过绿色随申码、测体温后入馆,由工作人员指导开卡。








■相关新闻



带着潮范儿,108岁百新书局“重返”福州路



       本报讯  7月3日,已有108“岁”的百新书局带着一股新潮气息,在福州路上原址老店新开。

       如今再一次“改头换面”,百新书局的格局发生了不少变化,保留了原有的文具“特色”,也将文创和4000多种、1万多册图书进行了有机融合。步入店门,迎面而来的是大英博物馆的授权文创和国潮文创,两边的书架上摆放着各类畅销书、推荐书,还有设计感实足的创意用品。收银台一侧是鲜花区和咖啡吧,不经意间抬头仰望,“1912”到“2020”十几盏数字灯,记录着108年的岁月“痕迹”。

       百年前的百新书局叫“百新书店”,由徐鹤龄先生于1912年在福州路上创立。民国时期的百新书店主要是以印行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小说为主。1949年后,百新书店停止了图书业务,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一直以销售文具为主,曾经一度是上海最大的综合性文化用品商店。

       而与其他书店最大不同的是,约500平方米的书店内,辟出一个150平方米的展厅。目前正在展出(7月10日结束)的是“那些一百年前的书”主题展览,展品主要来自中西方的古籍及民国时期百新书局所出版的书籍,多为稀世珍品,为书店增添一抹古朴气息。

       “这里每天有线上的直播,我们也会和不同领域的名家、大咖合作,不定期地举行不同主题的艺术展览。”百新书局董事长曾琼女士告诉记者,如今重拾百年品牌,并不是简单地把“书和文具放在那里销售”,而是打造一种人文体验的感受,把百新书局做成福州路上“不一样的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