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遇上门推销 买了40瓶清洁乳》报道激起千层浪,又有不少读者向本报诉说类似遭遇,其“损失”的金额从几千到上万不等,比如今天头条文章中买了210瓶清洁养护乳的八旬老人陶阿婆。
前有理财陷阱赔光养老本,后有上门推销花光每月养老金。前者,如果大老板跑路,受害者还能去公安机关报案,正式走司法程序;后者,却犹如吃了只苍蝇——说“骗”,不是“骗”(推销给你的清洁产品并非“三无”产品,生产企业也是资质齐全,并未白拿你的钱),但说不是“骗”,那几个热情奔放、口若悬河,甚至直接冲到你家厨房就开始帮你“免费”清洁灶台的推销员,根本是你不买几千块清洁乳就绝对不会走的。即使是警惕性很高的老年人,只要打开了房门,便走进了这些人的套路。从本报记者采访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老人都被对方绕得乖乖掏钱,绝大部分老人都没有想起来索要正规的商品发票,绝大部分老人都根本不会保存任何对方强行推销的证据。而老人们的这类特点,也正是这些商家瞄准这一群体的最大原因。
根据记者的调查,此类“热情”的上门推销人员,常常选择工作日的白天进入居民小区“碰运气”,一家一家敲门,碰到有年轻人在家的就佯装找错人了,碰到有老人在家,尤其是空巢老人,就开始进入表演模式。当遇到老人警惕性高不肯直接开门的,会使用话术,以“免费清洗”为噱头阿姨长爷叔短骗取老人信任,进门后直奔厨房间开始认真清洗。油烟机、灶台陈垢等老人平日无力自己清洗的地方,用了他们的清洁剂,简直可以说是“亮晶晶”。发现老人有所心动,推销员便停止了厨房的劳动开始专心地劝老人付钱;若发现老人心有疑虑,就更卖力一点使劲擦,比钟点工还认真。假如老人异常精明,无论如何都坚决不买,那么这些人就会死赖在老人家中,你不掏钱我不走。现实中,多数老年人都会掏钱买货、送客走人。
这一“上门推销”的行为,从法律上来说,不能简单认定为诈骗,因此公安机关很难正式立案;投诉到市消保委,除了请地方消保委加以调解,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而哪怕投诉到市场监管部门,由于拿不出凭证,又没有录音,仅有家中买下的众多“符合规定”的清洁产品,又很难对这些商家作出处罚。尽管从老人的钱财损失上看,上门推销清洁乳远不如P2P公司暴雷来得厉害,但也正因其“灰色”的属性,相关商家更有恃无恐,受害老人也越来越多。
如何认定“恶意推销”?如何杜绝企业实施“恶意推销”?如何规范“上门推销”?都有待立法与市场的完善。对老年朋友来说,不给陌生人开门、不让未经核实身份的陌生人员进入自己的家宅,更不要轻易享用其提供的“免费服务”,才是上策。须知,由政府部门指派的服务人员上门都会出示正规的证件,有明确的身份。在瞄准老年人的各种勾当伎俩层出不穷的今天,老年朋友,请守好自己的家门与心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