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明确未成年人网游付费法院应支持返还,但现实案例中“未成年人消费”事实很难认定
熊孩子玩网游刷掉1.5万 外公的钱能退回来吗?
2020-06-04
作者:本报记者 彭玥
“我的钱怎么会莫名其妙地被划走了?这可是我几个月的退休金啊!”近日,市民单老伯致电本报,反映他的外孙女在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中,在没有银行卡密码的前提下,点击了付费游戏,单老伯的银行卡因此被扣款,累积达1.5万元。
记者了解到,近来,因未成年人点击付费游戏 、打赏游戏主播、观看收费视频而让家长损失钱款的新闻层出不穷。在电子产品应用广泛、移动设备支付高度普及的今天,如何才能保障老年人的账户安全呢?
玩网游3个月刷掉1.5万 最高一笔1000元
单老伯的外孙女今年 11岁,平时多由外公外婆照看。“她平时除了上网课,还会拿iPad玩玩游戏。”单老伯告诉记者,前不久,他注意到几条扣款信息,自己的银行卡一天之内竟然有三笔支出。“我没有买东西,也没有做过任何操作,钱怎么就被扣掉了呢?”
带着这个疑问,单老伯去银行调取了收支明细,这才发现,银行卡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有30多笔类似支出,累积金额约1.5万元,单笔金额最高达1000元,最少的也有60多元。
在询问了专业人士后,单老伯得知这些消费都是苹果系统的付费游戏。于是,他联系到苹果公司工作人员反映了相关情况,希望能退回这些款项。但苹果公司表示,付费游戏明码标价,选择玩游戏即代表默认收费这一前提,所以无法退款。单老伯说道:“小朋友不懂,随便点点也不能怪她呀!”可是,不要银行卡密码就能扣款,这样真的合理合法吗?单老伯对此提出质疑。
疫情期间未成年人游戏充值投诉暴增460%!
疫情期间,此类事件屡见不鲜。由于学生无法正常开学,大部分学校实行网上授课。学生们不仅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电子产品,且在家期间也有了更自由的时间玩游戏、看视频等。而他们玩游戏、看视频所需的手机、平板电脑、账号等均来自家长,这其中就有不少照看孙辈的老年人。
记者在搜索引擎上搜索“老人、银行账户、安全隐患”的关键词,出现了718万个结果;而搜索“青少年、付费游戏”等关键词,则出现了近50万个结果。此外,青少年打赏主播的现象也呈现上升趋势。
今年4月,江苏省消保委发布了《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直播打赏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该省消保委系统受理未成年人网游类投诉是425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60%。其中,未成年充值群体中年龄最小的3岁,充值金额最高达7万元,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在未成年人充值容易退费难,家长面对高额充值的追回力不从心。调查选取的样本包括快手、斗鱼、虎牙等直播平台和《和平精英》《王者荣耀》《猫和老鼠》《第五人格》等移动游戏。
此类事件对不少家庭造成了影响,有不少网络平台也设置了针对未成年人的屏蔽措施。记者发现,爱奇艺、腾讯视频、抖音等平台均设置了“青少年模式”,首次点开会出现设置提醒。
未成年人网游消费可退?法律支持,但实际操作不易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未成年人网络打赏可以退还。根据《意见》,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不少法律界人士表示,在现实案例中,“未成年人消费”的事实难以认定,家长想要追讨网游消费或打赏款,证明是未成年人自己操作,是个关键。
实际情况中,不少未成年人会想方设法绕过“青少年模式”进入“成人模式”。他们使用家长的微信、QQ账号登录,而早已绑定好的银行卡就可直接进行支付了。在苹果系统内,只要使用之初签订好“同意支付”的协议并设置好支付上限,购买付费游戏甚至不需要银行卡支付密码。
江苏省消保委的调查报告也显示,调查样本中的手机游戏存在游客模式可直接充值消费、实名认证流于形式、未成年实名认证后充值额度不受限、直接跳转第三方平台付费及退款流程复杂等多种问题。
记者在苹果手机上亲测了一款标价6元的付费游戏,点击下载按钮,只需登录苹果账户名并输入登录密码,就可下载。与此同时,记者绑定在该账户下的银行卡立刻就收到了扣款信息,整个过程中并未被要求输入银行卡卡号或密码等。
针对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其工作人员均表示,此类消费属于正常消费,银行只会宣传和介入诈骗类案件。由此可见,从技术层面上,除了自我防范,目前金融机构还没有明确有效的措施管制未成年人消费。
老年人要提高防范意识 尽量不要选择“免密支付”
对此,上海市公安局治安总队潘仁华警官表示,单老伯这个案例属于自愿消费,并不构成诈骗;从法律角度来讲,也属于灰色地带。潘警官告诉记者,目前大部分网络平台的消费协议都较为详尽,消费前也会出现“确认”对话框,如用户点击“确认”则视为已同意平台的消费协议,等同于“一纸合约”。
在移动终端支付已非常普及的情况下,老年用户对网银的“消费上限”“自动续费”“免密支付”等设置却不甚了解,对操作页面不断跳出的大量提示信息,往往粗略看一遍来不及细想就点击“确认”。
因此,潘警官建议,老年人在开通移动支付并绑定银行卡账户的时候,一定要看仔细各项条款,尽量不要选择“免密支付”,同时,不要随意点击陌生短信中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