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文物齐聚上博

2019-10-05    作者:本报记者 吴玮

图像

耳畔响起江南丝竹的旋律,眼前“C位”亮相的是12件形态各异、精美古朴的民乐乐器,彝族龙纹月琴、哈萨克族热介克、傈僳族四弦琴、维吾尔族小号……“花满申城——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馆新陈列”日前亮相,在庆祝新中国成立 70周年之际,集中呈现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璀璨文化与艺术特色 。


少数民族文物展现灿烂文明


走进上海博物馆4楼展厅,迎面的双层圆形开放式展台上,阶梯式摆放着哈萨克族冬不拉、热介克,维吾尔族胡西塔尔、热瓦普、小号,塔吉克族四弦琴,藏族龙首纹岗冻,蒙古族马头琴,彝族龙纹月琴,朝鲜族圆鼓,苗族古瓢琴,傈僳族四弦琴等 12件非常独特的民族乐器。“最古老的要属苗族的古瓢琴,它只有两根弦。”据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馆员张经纬介绍,这些乐器都属于3级文物,本次以开放式的形态呈现在眼前,可以让喜爱民族音乐的观众零距离地一饱眼福。
和乐器交相辉映的展柜里,可以看到绣工精美的塔塔尔族绣花帽、门巴族女靴、金灿灿的京族哈哥服、俄罗斯族桌布……新增的一件件展品,带着生活气息,展现着少数民族灿烂的物质文化遗产。
据介绍,本次全新亮展的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展厅,在原有的服饰、染织绣、金属工艺、雕刻工艺、漆器与藤竹编工艺以及面具艺术等六大板块基础上,增加了布朗族、门巴族、羌族等十四个民族的文物,涵盖了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展品也从280多件增加至340件。


线上互动等你参与


为全面体现改陈之“新”,展览也在技术手段上推陈出新。在“雕刻工艺”之“高山族彩绘木雕渔船”展示部分,雕刻精美的渔船背后是“蓝天白云、浪花朵朵、海鸥飞翔”,两头翘的小船仿佛即将离开港湾,在“飞鱼季”享受丰收的喜悦。
本次展览还专门陈列了《中华民族印谱》原印57方,由当代著名篆刻家、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刘一闻先生创作完成,刻有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名称,辅以百字左右的边款介绍相关民族的概况。配合此次展览,网页小程序“花满申城——总有一款适合你”开启线上互动,通过图文介绍及手绘服饰的展现,观众可以在线参与“摇一摇抽取专属民族服饰卡片”活动。



■相关新闻


来闵行博物馆看700年“上海县”历史浮沉

闵行博物馆新馆开门迎客,三个常设展厅带领观众穿越历史了解上海

历经半年多试运营和闭馆维修,闵行博物馆新馆国庆前夕开馆迎客。位于闵行文化公园西南角,闵行博物馆建筑围绕“与城市文化融合、与自然共生”的理念而成,建筑面积1.5万余平方米,共三层,设三个常设展厅。除了年初已开放的《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展》展厅外,常设《马桥文化展》和《上海县七百年展》。临展《丝路启航——广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特展》也同日开放。
在查看一些老资料、老物件时,人们常看到“上海县”的名字,它与今天的“上海市”有着怎样的联系?上海旧名华亭海,又称上洋或海上,南宋时始设上海镇,1292年上海立县。1928年县市分治,上海特别市成立,上海县成为郊县,功能发生转变,乡村面貌初步改观。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县发展成为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与工业卫星城,贡献卓著。1992年,上海县与闵行区合并,700年上海县历史宣告结束。
在闵行博物馆的《上海县七百年》展中,可以了解上海县700年的历史浮沉。据闵行博物馆宣传教育部主任徐迪介绍,该展展陈面积约2400平方米,内设序厅、东南壮县、江海通津、海纳百川、独立发展、城乡融合六个展区,以上海县各时期的300余件文物为依托,通过全息投影、多媒体互动、场景复原等手段,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来讲述故事。“公正和平”银爵、明代蓝印花布被面、清代胭脂红地粉彩折枝石榴花卉纹瓷碗等都是其中的重点文物。
谈及上海的悠久历史,绕不开“马桥文化”。马桥遗址位于闵行区马桥镇俞塘村,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桥文化展》主要展出距今3900至3200年前马桥文化时期的 150余件器物。展览分为“依海而生”“始生之物”“造物以术”三个部分,重现了马桥文化时期先民傍海而生的生活。展览中可见原始瓷豆、铜镞、铜刀、叶脉纹陶罐等马桥文化时期先民制作使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从中可辨识先民用以传递生产与生活信息的独特符号和各种纹饰。 □钟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