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家男儿”四十年研发宣纸刺绣,突破创新传承非遗

宣纸上绣出水墨长卷

2019-02-12    作者:记者 吴汝琴 通讯员 李家麟

图像

图像

说起顾绣,也许很多上海人都知道这是起源于上海松江的非遗之一 ,尤其擅长传统的山水、人物和花鸟刺绣。但你可知道,顾绣除了绣在布织品上,还可以绣在宣纸上吗?
新春期间,顾玉纯宣纸刺绣展在上海百工匠造馆开展 ,一幅幅以线为墨的刺绣作品展现了顾绣的另一脉悠久传承,令人回味无穷。


想不到“书画展”原是刺绣展


“原来这里改成书画展了啊!”新春佳节,不少游客路过南京东路558号三楼的百工匠造馆时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而此时,刚从展馆参观出来的游客就会认真地告诉他们:这不是书画展,而是刺绣展。这些看似是国画的“书画作品”,其实都是匠人一针一线绣出来的 。
走进展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悠远空旷,人物画的神韵飞扬扑面而来。上前细细观摩,宣纸上墨色的浓、淡、焦、湿,都是由一根根丝线表现出来,无论是山水景观,还是花鸟鱼虫,抑或是书法、刻章,都与原作品纹丝合缝,几无差别。而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就是已年逾花甲的顾家纸绣传承人顾玉纯。


顾家纸绣的第九代传人


顾玉纯出生于上海,3岁那年,父母因为支内举家迁往江西定居。顾玉纯的家庭是上海顾绣的一个旁支,虽然也从事刺绣,不过用的不是布织品,而是在纸张上刺绣。同时,他们也并不以刺绣来谋生,而是为家族祠堂绣制祖先画像 。
顾玉纯自小耳濡目染,对刺绣艺术有着浓厚兴趣,1983年,他师从父亲,成为顾家纸绣第九代传人。
然而,在研习和继承中,顾玉纯发现,纸绣的原始状态太过粗糙古朴,传至当代,已不完全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 。如何让纸绣重焕生机?顾玉纯开始研究、揣摩各种刺绣风格,研习中国各类书画艺术 。在传统艺术中浸润了近20年的顾玉纯,渐渐萌发了用刺绣来表现传统书画艺术的想法 。
没想到的是,顾玉纯的这一想法却遭到圈内朋友甚至家人的反对和质疑。他们认为,在宣纸上刺绣中国的水墨画 ,纯属异想天开,不仅难度特别大,且这一“不伦不类”的作品既不会为书画爱好者接受 ,也难讨刺绣爱好者的欢心。但顾玉纯不为所动,他认为,纸绣如果不再突破创新,不寻求更大范围的认同和接受,只限于家族内部的自得其乐,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这一门难能可贵的手工艺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湮灭。


探索全新的宣纸刺绣技术


2003年,顾玉纯自筹资金在南昌市办起了赣女绣庄,全身心地投入到水墨画宣纸刺绣艺术的研发中。
怎样才能找到适合刺绣的宣纸,是摆在顾玉纯面前的第一道难题。他多次前往安徽省宣城市,走访宣纸厂家,与制造宣纸的老师傅交流,同造纸工人一道蒸煮、漂白、打浆、加胶、贴烘,大胆探索和实验。经过长达数年的近百次试验,终于制作出了具有足够韧度和合适厚度的宣纸。有了合适的宣纸,还要配上合适的丝线,而传统刺绣绣线大多采用绚丽多彩的光线,并不适用营造水墨画空灵含蓄的艺术境界。根据水墨画“墨分五色”的技法,顾玉纯再次投入人力财力,潜心钻研色线染制工艺,并最终成功研发出宣纸刺绣艺术独有的亚光绣花线 。
紧接着,就是技术上的突破。由于宣纸太薄,力度太大纸便破了,整幅画只能重来;力度太小,丝线又会浮于纸面上,看上去极不美观。因此,绣制时除了需要十足的耐心和毅力,更需要长年累月的反复练习。
2006年6月,顾玉纯尝试用针尖在宣纸上绘制第一幅水墨丹青。经过整整3个月的精心绘制,一幅长1米、宽0.5米的《双鹰图》跃然纸上。这一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宣纸为载体的艺术模式,将中国书画和刺绣艺术神奇地融合在一起,突破了我国千年以来在丝织物上刺绣的传统模式。顾玉纯终于成功了。


创新过程中不断打破传统规矩


顾家有祖训“凡入族谱子孙必学纸绣”,因此,顾家子孙三岁起即开始学习纸绣,至八九岁就已可以开始参与宗祠贡品刺绣。祖训也同时为手艺传男不传女定下了基调,但顾玉纯却更盼望能将其发扬光大 。为此,他顶着重重压力,打破家族里手艺传男不传女和不外传的传统规矩,至今已经收下了20余位徒弟,其中还有几位听觉障碍人士,如今都已经成为了娴熟的宣纸刺绣手艺人。
在顾玉纯看来,传承祖训,其实更需要领悟透其中的含义,那就是先人寄语后代子孙,凡事要静得下心,不求达官显贵,只求做事专注,这才是学习宣纸刺绣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观展链接:


展览地址:南京东路558号三楼上海百工匠造馆

展览日期:即日起至4月28日(2月28日前免门票入馆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