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库门里走出了“安徒生”
2025-11-20
作者:张立俊
地处瑞金二路绍兴路,有个极其普通的石库门群,名叫金谷村。这个貌不惊人的建筑物,曾走出过童话大师洪汛涛,他创作的享誉世界的经典名著、中国儿童文学的瑰宝《神笔马良》,成为“激扬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童话典型”。
我和洪汛涛先生曾是多年好友,由于我俩工作单位同属一个出版系统,加上两个家庭相距不远,来往频繁,无话不谈,因此我对他略知一二。
洪汛涛先生祖籍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青年时代就来到上海谋生。他教过书,当过编辑,一生为孩子们写下了数百万字的童话作品和大量儿童文学理论专著。
早在1954年的一天,金谷村49号二楼厢房里,喜气洋洋,热闹非凡,洪汛涛与冯白霞女士在这里喜结良缘。这对小夫妻郎才女貌,聪明过人,特别是新郎洪汛涛,英俊潇洒,才华出众,不但文章写得好,还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
新婚燕尔,和谐欢快的婚后生活,使得洪汛涛写作的劲头越来越大,他常常望向窗外,一站就是老半天,捕捉灵感,构思作品。一天,他看到弄堂里有几个孩子在做游戏,个个都想做好人不愿做坏人,这不禁让他想起小时候在家乡江浦时常听老人讲故事的那一幕幕。江浦是故事之乡,乡亲们特别爱讲故事,经常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讲故事、听故事。每到这种时候,小小年纪的洪汛涛总是挤在人群中,睁着一双大眼,聚精会神地聆听着。那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他,也烙刻在他的脑海里,尽管后来长大成人,又来到了上海,但他始终忘记不了。
后来,洪汛涛对这些民间传说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中除了渴望惩恶扬善和寄托人们的良好愿望之外,也存有糟粕。在强烈的创作欲望驱动之下,他决定对这些民间传说加以选择和再创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增加儿童文学特有的元素,为广大孩子创作出喜闻乐见的童话来。
想到就要付诸行动。洪汛涛雷厉风行,马上拿起了笔杆,经过勤奋笔耕,童话《神笔马良》的初稿很快跃然纸上。但他并不急于把稿子寄出,而是尽心尽力,思考如何把作品修改得更加完美。于是,他把文稿读了一遍又一遍,有时他像唱歌那样对着稿子一句句地唱起来,并逐字逐句进行推敲;有时连走路、吃饭时也不忘改稿,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一次,有个亲友结婚,邀请他们夫妻俩参加。为了花更多时间修改《神笔马良》,洪汛涛不想去参加亲戚婚礼。在妻子一再劝导下,他才勉强答应,但他有个要求,要妻子先去,自己在喜酒开宴前赶到。妻子无奈,只好点头同意。临走时妻子再三嘱咐:“就照你说的办,开席前你可要赶到啊!”洪汛涛两眼盯在稿纸上, 心不在焉地挥了下右手:“知道,到时我一定会赶到。”
因他一门心思都在改稿上,早把亲友的婚礼忘得一干二净,一直到爱妻回来,他才想起这件事,连忙用手拍打着自己的脑袋,一面说:“嗨,都怪我这脑袋不好,只想到稿子,其他什么事儿都忘掉了,真对不起。”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精益求精的修改,《神笔马良》终于大功告成。
那天洪汛涛高高兴兴地把稿纸装进一个大信封,寄给北京《新观察》杂志。当《新观察》编辑部的编辑们看到这部作品后,异常惊喜,当即请了绘画大师张光宇先生为之画插图,没过多久就刊登在1955年第三期《新观察》上。自此,《神笔马良》这部经典著作便从石库门走向了全国,走向了全世界!洪汛涛也被文学界誉为“中国的安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