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棉絮

2025-11-20    作者:李克刚

  又到寒风凛冽、气温骤降时,在我孩提时代,母亲每到这个季节,总会找出几条用了好几年的旧棉絮,送至古镇老街上“石师傅弹棉花”店铺。那又硬又黑的棉絮,一经重新弹制,竟神奇般地变得洁白柔软,晚上盖在身上,别提有多舒适温暖了,和现在的鸭绒被没啥大区别!

  小学时放学后路过弹棉花店,“嘭得嘭……嘭得嘭……”伴着富有节奏的声音,弹棉花的情景深深吸引了我:弹棉花师傅一手拿棉弓,一手拿棒槌,在木锤的击打下,棉弓上弓弦激烈地抖动,棉絮一缕缕地被撕扯着,向四处飞溅,犹如一群群受惊的洁白小鸟,迅即飞起,又慢慢地落下……弹棉花师傅头上、脸上、胡子上挂满银白的绒毛,活像一个圣诞老人。

  弹棉花,实际上指的是“弹棉胎”“弹棉絮”,它是一门古老的手艺,历史悠久,据记载,在元代时期就有此业。老底子古镇上的弹棉花店设施比较简陋,往往就在门面客堂里,用两条凳子支上门板,即可开工。两人搭档,一般都是师徒、父子、夫妻等。一弯弹弓、一张磨盘,手提一个弹花槌和一条牵纱篾,这就是弹棉花的所有家当。

  弹棉花的工序既古老又原始,也特别有趣。师傅先把客户送来的小块状旧棉花被絮放入脚踏粉碎机轧成散棉絮,然后根据棉被的大小铺开在一张案板上。此后,弹棉匠弓着腰,右手持槌,左手把弓,槌落弦抖,经过几个小时的“嘭得嘭、嘭得嘭”,缠在弓弦上原本板结的棉絮便像花瓣一样舒展开来,松软的棉絮在弹弓四周轻舞,变成了洁白蓬松的新棉。之后,两人根据用户要求的尺寸大小,将棉絮整理成厚薄均匀的长方形,一般长度在两米左右,宽度按照一人被或两人被定出不同尺寸,再将它两面用纱纵横布成网状,以固定棉絮。最后用木制圆盘压磨,使之平贴、坚实牢固,一床棉胎才算弹好。

  按民俗,所用的纱一般是白色的。但用作嫁妆的棉絮必须红绿相间,考究的还会用红纱网成一个双喜,以示婚庆之用。从弹、拼到网纱、磨平,看似简单,做起来却挺费时间,即使手艺很熟练,一个弹棉匠一天也只能弹5~6床棉絮。

  那时,家家户户都需要弹棉花,弹棉花店曾一度风光热闹。除了固定店铺,常常还能看到一些背着花弓的老头,鸵鸟似的蹒跚在街头巷尾,即使走出老远,那绵长的吆喝声仍嗡嗡嘤嘤地回荡在耳畔。

  记得有一次,妈妈从卧室捧出一条条旧棉花胎,叫我撕成零碎小块,虽然满屋棉絮飞扬,自己浑身上下弄得像个雪人,但想到即将盖上崭新的棉被,竟毫无怨言。接下来,妈妈将碎棉絮装入布袋里,背到弹棉花店里。没几天一床新被子就盖到了我身上,暖和了身,更温暖了我的心……

  随着时光流转、社会发展,这个老手艺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今人们家里盖的,大多已不再是棉絮棉胎,取而代之的是品种繁多、色彩斑斓的各种各样的腈纶被、太空被、鸭绒被、蚕丝被……

  我年已古稀,小时候那床翻新的棉被,已成为我心底的温暖记忆,让我对那个年代的老手艺,仍有着深深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