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渡江侦察记》拍摄散记
2025-11-13
作者:张家康
1954年和197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黑白和彩色故事片《渡江侦察记》,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两次拍摄外景地都选择在故事发生地安徽芜湖繁昌。
电影《渡江侦察记》的拍摄,缘起于电影《南征北战》。1952年,陈毅陪毛泽东看《南征北战》,他们一边看一边评论,毛泽东肯定了这部电影的同时,说这部电影还缺乏故事性。《南征北战》的编剧是沈默君,陈毅有一次在会见他时转述了毛泽东的意见。沈默君记在心里,有意在下一个剧本中改进。
沈默君是华东军区专业作家,早就听说第二十七军先遣渡江大队的事迹,他有心据此写一个电影剧本。于是,他采访了当年的先遣渡江大队副大队长慕思荣,然后又三下江南,踏访当年先遣渡江大队活动的地方,采访当年配合渡江的地下党同志,尤其是重点采访了当年活跃在皖南江边,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沿江武工队队长毛和贵。
毛和贵的故事曾经在江南流传,在皖南江边长大的笔者这代人是听着有关毛和贵的故事长大的。毛和贵向沈默君介绍了如何与敌人斗智斗勇,搜集和窃取敌人情报,配合先遣渡江大队破坏敌人设施的一些细节,为沈默君构思中的剧本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沈默君很快完成了剧本《渡江侦察记》的创作。他在剧本中把三百余人的大队缩为一百人左右的连。剧中的李连长是以慕思荣为原型,游击队长以毛和贵为原型。剧本中没有女主角。
陈毅在审读剧本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剧本里怎么一个女的都没有?地球上一半人是女性,我们革命队伍里也有很多女军人女烈士,女同志参加革命的何止百万,不写女性角色说不过去。”于是沈默君把剧本中毛和贵的角色换成了女性,即游击队长刘四姐。
《渡江侦察记》的导演是《南征北战》的导演之一汤晓丹。影片中的李连长由孙道临饰演,齐衡饰演吴老贵,孙永平饰演小马,康泰饰演周长喜,中叔皇饰演杨威,李玲君饰演刘四姐,陈述饰演敌情报处长。1953年夏季,《渡江侦察记》剧组乘火车来到芜湖,又由芜湖直接来到外景拍摄地繁昌县旧县镇(即新港)。
导演汤晓丹乘坐一艘汽艇,行驶在十里场和金家渡之间的江面上,寻找能造成惊险艺术效果的外景。当汽艇驶至十里场时,只见下游的江畔突兀而起一座山头。他令汽艇近前踏勘,随行的本地人告诉他这是板子矶。汤晓丹高兴极了,渡江登陆的外景地就选择在极为陡峭的板子矶。侦察英雄搭着人梯艰难攀爬的画面,就是在板子矶下拍摄的。
剧中指战员的服装都是三野的解放军制服,这是为了观赏的需要。其实,先遣渡江大队过江后不可能再穿正规的解放军制服。据当年的先遣渡江大队大队长亚冰说:“三分之二改穿国民党士兵服,三分之一穿便装。”1974年彩色版电影《渡江侦察记》中,侦察英雄们的服装改成了“六五式”解放军制服。
影片的拍摄得到了华东军区的大力支持。当年的先遣渡江大队副大队长慕思荣、连长高锦堂奉调由抗美援朝前线回国。慕思荣为影片军事顾问,高锦堂为顾问助理。他们重回故地,又来到江南,而且拍摄的是他们当年的故事,所以对每一个战斗细节和动作都给予一丝不苟的指导。
《渡江侦察记》第二次来繁昌拍摄外景时,旧县这个江南小镇改名新港也有十多年了,那是我的家乡。第一次拍摄时,我还是个孩童,第二次拍摄时,我已是个青年。听说在家乡拍摄电影,心里痒痒的,就想去“探班”。我和妻子选择一个星期天去了新港,此时剧组的拍摄任务已经完成,实景拍摄是看不到了,但是,美工布置的外景还没有拆除——江堤上一座座碉堡和一道道铁丝网,有些森然可怖,可近前一看,那碉堡是按一比一的比例,用三合板和硬纸板做成,只有用手去触摸,才能有纸板的质感。铁丝网竟然是用黑色的塑料线拉着,缠绕于上的铁蒺藜,也是用塑料线剪成。远远望去,就是用于防御的一道道铁丝网。虽然没有看到实景拍摄,可这以假乱真的外景已让我们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