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从“仓中鼠”到“厕中鼠”的轮回

2025-11-12    作者:姚宇怡

  李斯的人生转折始于一次偶然的观察。他在楚国上蔡担任小吏时,目睹粮仓之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而厕所之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这一对比让他顿悟:“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他毅然辞去官职,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后西入秦国。凭借《谏逐客书》力挽狂澜,助嬴政重用客卿,最终成为秦国丞相,位极人臣。其子娶公主,女嫁皇族,门庭若市时,他感叹“物禁大盛”,却已深陷权力漩涡。

  作为秦统一的核心推手,李斯贡献卓著:1.政治革新:力主郡县制取代分封,终结周朝诸侯割据;2.文化整合:统一文字为小篆,制定度量衡标准,奠定中华文明根基;3.战略布局:远交近攻瓦解六国,加速统一进程。此时的李斯,既是法家思想的实践者,也是帝国机器的操盘手。司马迁评其“因时推秦,遂得意于海内”,却未料到盛极而衰的宿命。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李斯面临人生最大考验。赵高以“扶苏重用蒙恬,必夺相位”为胁,诱其合谋篡改遗诏。李斯虽痛斥“此非人臣所当议”,最终却为保全富贵屈服,酿成“沙丘之变”。这一选择如同打开潘多拉魔盒:1.道德沦丧:背叛嬴政托付,背负篡位骂名;2.权力失控:赵高借机铲除异己,李斯渐成傀儡;3.信息隔绝:胡亥被赵高蒙蔽,李斯失去直接谏言渠道。

  随着秦二世暴政引发民变,李斯试图以“督责之术”强化集权,却反遭赵高构陷。公元前208年,他被诬谋反,腰斩于咸阳闹市,三族尽灭。临刑前,他对儿子发出 “欲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的哀叹,成为千古绝唱。司马迁在《史记》中评其“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道尽权力对人性的异化。

  李斯的一生印证了深刻的辩证法则:1. 环境决定论的双刃剑:粮仓之鼠的生存智慧助其崛起,却也使其沉迷权位,丧失初心;2. 法家逻辑的致命缺陷:过度依赖制度控制,忽视人性复杂,终被反噬;3. 权力真空的必然崩溃:当个人权谋凌驾于国家利益,帝国根基随之动摇。

  从“仓中鼠”到“厕中鼠”的轮回,李斯的故事警示后人:真正的成功不在于环境的选择,而在于超越环境对人性的束缚。正如苏轼所言:“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杀扶苏、蒙恬,卒以亡秦”,权力若失去道德约束,终将成为埋葬自己的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