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王安石为何用小人
——新史记列传之十
2025-10-28
作者:米 舒
北宋改革家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他记忆力超强,青年时就立下“矫世变俗”之志。21岁进士及第,任地方官时下察民情,37岁呈《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变法,未被采纳。宋神宗赵顼即位,赏识王安石才干,49岁拜相。赵顼支持王安石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加强中央集权,通过青苗法、免役法造福一方。这一系列变法措施全面推行后,遭到富弼、文彦博、韩琦、吕公著、范镇、欧阳修、司马光、范纯仁(范仲淹之子)、苏轼、苏辙等朝廷中坚力量的反对,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中坦承:新法过于激进,存在侵官、扰民和与民争利,因破坏行政平衡,将引起社会动荡,并对新法执行过程表示担忧。
王安石与司马光是“嘉祐四友”,两位都是清廉不贪的君子,但“拗相公”对“司马牛”,各不买账。司马光见劝不醒王安石,干脆辞职,回老家撰写《资治通鉴》。
苏东坡对王安石变法,起先观望,他到地方上一调查,才知“青苗法”虽好,但地方官执行时比放高利贷还苛刻。“青苗法”获益者不是广大农民,而是与当地官吏关系好的富户,执行者则从中渔利。
由于朝中名臣都站在王安石对立面,王安石面临棘手局面。他急于推行新法,急需招纳支持者,于是一批拥护新法者乘机投靠他。第一位是高唱“只知介甫(王安石)之可师”的吕惠卿,此人干练,王安石变法中“事无大小,必与惠卿谋之”,后充当“熙宁变法”二号人物。四年后,王安石被罢相,吕惠卿翻脸无情,将王安石写给他的私信呈宋神宗阅览,进行挑拨离间。王安石复相,仍起用吕惠卿,吕制定五等丁产簿,规定百姓必须自报家财,对民间告发者有赏。宋神宗见其心术不正,暗中告知王安石,王不信。宋神宗把吕惠卿呈王安石私信的事告之。王安石大为惊愕,他深悔起用小人。
对王安石百般吹捧的邓绾,先任集贤院校理,后升翰林学士,他组成一个专门搜集黑材料的班子,专整反新法者。王安石罢相,他摇身一变为吕惠卿心腹。王安石复相后,邓又上奏提议王安石之子与女婿升迁,王安石始知其人见风使舵,以吹拍钻营为能事。
王安石重用的李定,此人“少学于王安石”,因口才了得,任御史中丞。他亲自参与“乌台诗案”,严刑逼供苏轼,此案还涉及对张方平、司马光、范镇、曾巩、黄庭坚等人重罚。李定因手段狠毒,后来一贬再贬,以“不孝”之名彰世。“文理兼通”的沈括,因嫉妒苏轼,表面上对其谦恭,暗中骗得苏轼诗稿,向上告密,制造北宋第一桩“文字狱”。王安石对沈括有知遇之恩,沈括入崇文院,由王安石推荐。王安石一罢相,沈括一变为“新法”反对者,他死后,无人为其写墓志铭。
章惇由王安石一手提拔重用,升任参知政事,后为新法得力干将。他在宋哲宗时为相,将“元祐党人”分类排名,提议打开司马光等名臣棺木,掘墓鞭尸,宋哲宗没同意。章惇最为恶劣的是,提携蔡京等一批奸佞为高官。王安石起用的还有曾布、蔡确,《宋史·奸臣传》列21人,其中三分之一为王安石重用。王安石罢相后隐居金陵,他提拔的小人一一与其划清界限,第一个看望他的是苏轼,两人相视一笑,冰释前嫌。王安石死后,有“君子之交”的司马光为王安石写了一篇悼文。
王安石脾气很倔,他认定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朝中正直的大臣辞职的辞职,反对的依旧反对。王安石不得已起用新法支持者,鱼目混珠,泥沙俱下,一些品行不端者得以重用。小人本就为利而来,反复无常,王安石一罢相,便露出本来面目。王安石终于明白: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毛泽东主席评王安石:“脱离社会现实的理想主义者。”